• 胡同名儿里的北京

    时光荏苒,北京的胡同如今渐拆日少,我却和老北京人一样,开始怀念起那些消失的胡同。有开车经过明清时期的内城时,总会留心街边、胡同口的地名,一边依旧诧异于它们的奇特,……

    作者: 黄秀芳   出自:2014年第01期

  • 家族这所大学校

    家族是个集体,维护集体利益、形象,就成为家族首要问题,因而与之配套的家训、家规、家风、家学等等家族的管理与教化,都应运而生。从这个角度想,家族就像一所大学校,那么……

    作者: 黄秀芳   出自:2013年第12期

  • 孝的宗教里没有个人存在

    长久以来,以西方的民主、自由与平等来批评中国的言论极多,不少人深以为这是体制所致,我则不以为然。举一个极寻常的现象为例:在中国,父母与子女能是平等的吗?不能。即便……

    作者: 黄秀芳   出自:2013年第11期

  • 我们为什么要怀旧

    我们对六七十年代的理解几乎固定了,对它莫大的批评是“革”掉了历史,翻天覆地。不过我想,假如今天我们因为它的匮乏,连同那些“自力更生”、“无比乐观”、“无私创造”等……

    作者: 黄秀芳   出自:2013年第10期

  • 有麝自然香

    自然其实不是敌人,是中国人的恩物,因而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另一方面,尊孔读经的古人,又须臾不忘“人伦秩序”。北京的四合院即为聚族而居的典范,北屋、西屋、东屋、倒座……

    作者: 黄秀芳   出自:2013年第09期

  • 父母在,不远游

    众所周知,宗法制注重同族聚居、血亲关系,反对离乡轻家,由此形成了浓厚的人伦亲情和乡土观念:离乡背井是一种悲情,叶落归根是人生的终极归宿。在这样的文化观念里,无论是……

    作者: 黄秀芳   出自:2013年第08期

  • 读书人与政治

    书生与政治的结合,似乎就是一个悲剧,而这个悲剧也颇像是一种宿命——在儒教的熏染下,从古至今的书生无不渴望与政治、政权结合,以实现自我价值,所谓“修身、齐家、治国、……

    作者: 黄秀芳   出自:2013年第07期

  • 小城巩义的荣光

    巩义的荣光,与他所处的地理位置密不可分。身处于洛阳盆地之中,这里南有中岳嵩山横亘,北有黄河横贯。一条可连接淮河的洛河,从境内蜿蜒流过,又在巩义汇入黄河。黄河是中华……

    作者: 黄秀芳   出自:2013年第06期

  • 永乐大帝的阴谋

    提起明朝帝陵,人们通常想到的是十三陵,而几乎忘了在南京钟山之阳,还有一座明孝陵。那是朱棣之父、明朝的开创者朱元璋及皇后之墓。或者说,因为有了十三陵,明孝陵就被人们……

    作者: 黄秀芳   出自:2013年第05期

  • 中国为什么糟到如此地步?

    民国乱象,早有所知,但仔细阅读民国时期着名记者陶菊隐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时,才知道那有多乱。从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元年到1926年,仅总统的称谓,就有临时大总统、大……

    作者: 黄秀芳   出自:201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