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与政治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3年第07期 作者: 黄秀芳 

标签: 中华遗产卷首语   

关于读书人,有两位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一位是两度担任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的瞿秋白,一位是历史学家周一良。

瞿秋白在临刑前,以《多余的话》一文,对人生做了总结,慨叹自己一介书生,偏偏选择了革命,以至于常常有心无力,犯下不少错误。而周一良在耄耋之年回顾往昔,用《毕竟是书生》为书名,来表达自己因对政治的懵懂无知、从而做了许多错事的无奈与悔悟。

书生与政治的结合,似乎就是一个悲剧,而这个悲剧也颇像是一种宿命——在儒教的熏染下,从古至今的书生无不渴望与政治、政权结合,以实现自我价值,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另一方面,“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也将书生纳入官吏体制。于是读书人天生的前途,就是做官。于是读书人与政治、政权的关系,便痛并快乐着。近代留学生所写下的人生,就大体如此。比如堪称近代留学第一人的容闳。

容闳是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人,1835年他7岁时,被父亲送进澳门一所教会学校, 1847年,又随传教士布朗夫妇赴美留学,完成了3年中学、4年大学的学业。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