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亮出心门 门面中国

    在中国,门户不仅是进出之关,更是寄情之所。千家万户的门扉无不印着中国人基因里的记忆。一座座、一重重、一种种门,从何时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木必有根,水必有源,追……

    作者: 王敬雅  子今   出自:2012年第03期

  • 豆腐的清白史

    豆腐是用大豆制成的,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人是怎么样吃大豆的,大豆又是怎么样养育了中国人?解读豆腐的这位“长辈”的身世经历,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明晰豆腐出世的背景。

    作者: 康晶   出自:2012年第02期

  • 宅门上的心思

    门的存在,不仅因时而异,更因地而变。千门之美的背后隐含的是异彩纷呈的文化内涵,也是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让中国的宅门用自己的方式,为我们讲述关于历史、关于审美、关于……

    作者: 子今  徐晔   出自:2012年第03期

  • 寻找“张家口的犹太人”

    一座黄土墙,高耸而厚重,在我眼前巍然屹立。它如城垣般护卫着里面的子民,在春日的晨曦中,显得格外威武。这,就是河北蔚县赫赫有名的暖泉镇西古堡村……

    作者: 侯晓晨   出自:2012年第05期

  • 穿龙袍入葬的“华盛顿” 中国最后的双陵——袁林

    “八十三天皇帝梦,五十七岁窃国贼”,说的是近代史上饱受争议的人物——袁世凯。他出身官宦、考不上秀才,练过新军、当过总理大臣乃至大总统、皇帝。这样一位既革命又复辟的……

    作者: 杨津涛   出自:2012年第02期

  • 中国之门:合“礼”又合“理”

    站在一扇中国大门前,便总有熟悉之感荡漾心间。中国的门为什么独特?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掘开土层,出土文物;跨越东西,打开文献,回顾历史,以求线索。看大匠巧作,造出这合……

    作者: 徐晔  子今   出自:2012年第03期

  • 徐悲鸿秘札

    中华书局总编室里的这批旧信札,已安好地“沉睡”了七八十年。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它们从大画家徐悲鸿的手下产生,被送到中华书局编辑所所长舒新城等人手中,接着又被秘书小心……

    出自:2012年第06期

  • 蔡国庆:收藏是一种艺术的修行

    他是一个端庄、阳光、多才的艺人,但他还有着不为大众所知的另一面——喜爱收藏和传统文化,而这一爱好又令他的艺术事业更为特别。

    作者: 邱栎洁   出自:2012年第06期

  • 清华园 就要一所洋学堂

    清华大学的创立以及早期清华校园的建设,利用的是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其名目是留美学生的预备学校(中学)。这样的洋中学,在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锋中,怎样转身变为独立……

    作者: 刘珊珊  黄晓   出自:2012年第06期

  • “门”的家族

    “门”是一个建筑物,又是一个造字者,建设起这一个又一个凝结心事、饱含情感的“门”族汉字。它们不单是汉字演进链条中的一环,也记载着前人对“门”——家的无尽诉求。

    作者: 秦海涛  沈卓娅   出自:201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