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酪变形记
标签: 博物餐桌

凝固与发酵
吃一块芝士披萨,配料表里却找不到芝士,只有某某干酪?先别急着说它货不对板,其实,芝士、起司、起士、乳酪、干酪、奶酪,都是英文中的cheese,只不过前三个是音译,后三个是意译。我们可以给它一个准确的定义:凝聚乳汁中的蛋白质,排除多余水分,经过发酵而成的固体乳制品,统称为“奶酪”。
凝乳
使蛋白质凝聚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利用酸作为凝结剂,比如蒙古族牧民制作的“奶豆腐”:让奶汁自然发酵,产生大量乳酸,使奶中的蛋白质聚成凝胶,再滤去水分,结块成型。这样做出来的奶酪,味道发酸,而且质地松散,不容易进一步加工。
另一种方式,则是在乳汁中加入“凝乳酶”,来促使蛋白质凝固。凝乳酶是一种蛋白酶,存在于幼年哺乳动物消化系统中,能帮助它们摄取乳汁中的营养成分。传说很久以前,人们将牛羊奶储存在动物胃囊中,意外发现了乳汁和凝乳酶的反应,于是发明了奶酪。西方经典的奶酪制法,便要从小牛胃中提取凝乳酶。这样制成的凝乳,比酸凝乳更坚实,方便继续加工。就世界范围而言,使用凝乳酶,成为奶酪制法的主流,衍生出花样繁多的奶酪流派,本文主要介绍的也是这类奶酪。
责任编辑 / 林依婷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