荸荠 上有水草,下有“马蹄”
标签: 博物餐桌
就算吃过荸荠你也可能没见过“荸荠草”
说到吃荸荠,也许有些人会心中一愣。吃什么?吃鼻涕?

特别是身在北方或者内陆,荸荠也许算不上常见。市场上卖的荸荠,是一枚枚扁圆形的小球,外皮紫褐色,硬邦邦,削去外皮,里面是白色的“肉”,清脆爽口,味道微甜。“这说的不是马蹄吗?”没错呀!荸荠在南方,也常常被称为马蹄。
无论是叫荸荠,还是叫马蹄,名字都是由“我们吃的那个东西”而来的。荸荠的食用部位是它的块茎,古人觉得它长得像肚脐,称之为“脖脐”(古汉语指肚脐),后来才写作荸荠。也有种文雅些的说法是,雁鸭等水鸟叫做“凫”,水草叫做“茨”,水鸟吃的水草是“凫茨”,后来渐渐读作荸荠。广东把荸荠叫做马蹄,因其形状与马蹄略似。总而言之,人们关注的,都是荸荠的可食块茎。

脚本/信浮沉 绘图/坐鱼
作为正儿八经的水生植物,荸荠的根茎生于水下淤泥中,植株先钻出烂泥,再挺立出水。就算你吃过许多荸荠,可能也没见过“荸荠草”吧……荸荠的植株,是许多丛生的圆柱状细秆,并没有叶子,就只有细秆插在水里。粗壮的荸荠,秆能长到一米多高。开花时,也是在细秆的顶端,生出一些褐色的小穗。
责任编辑 / 王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