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何处无芳草
汉字中的草


文章出自:博物 2017年第05期 作者: 宰予 

标签: 博物广知   

5月是春天的末班车,绿意染遍江南江北,花褪残红,芳草连天。“草”在汉字之中,是万物生长的象征,也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元素。
汉《礼器碑》(局部拓本)中将竹字头误作草字头。

数茎小草生春意

猜一猜,甲骨文 是什么意思?左边中间是“日”,太阳上下,各有一棵小草;右边则是一粒正在生根发芽的种子。阳光照耀下,植物蓬勃生长——原来是“春”。这个字演变到小篆,写作,由“艹”“日”“屯”组成(发芽的种子就是“屯”字)。再经简化,“艹”与“屯”合并,弯折的笔画掰直,就写成了“春”。

传递春之消息的草,其文字就是一茎小草的象形,写作,隶定为“屮”。后来为了表示繁茂,又加了一根,变成复数,写作“艹”。将两片草叶拉直,便成了 ,再一连笔,就是如今的草字头“艹”。再加一根草,则成为“卉(芔)”,是草的总称。若要表现芳草连天,还能再加一根,写作“茻”(mǎng)。

容易与草字头混淆的是竹字头,在着名汉碑《礼器碑》中,就将“音符”写成了“音苻”。其实如果看甲骨文,它俩区别明显:草字是,竹字是,古人的观察很仔细,草叶向上生长,而竹叶往往下垂。

“草”在广义上可以泛指植物,草字头的字,有些是指植物的某个部分,比如“花”“芽”“茎”“芒”等等;还有些则是一类植物的名称,比如“花(葩)”也泛指观赏植物,“芳”是香草,而“蓝”是可以提取靛青染料的植物,进一步用来指用它染成的颜色。

责任编辑 / 林语尘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