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取“蛤”声一片
我们身边的蛙与蟾

青蛙与蟾蜍栖息地相近,但拍到一张它俩的同框照可不容易。
典型青蛙VS.典型蟾蜍
最简单粗暴的蛙类分类法,就是把所有四条腿、没尾巴的两栖动物统称“蛤蟆”;稍微细致一点,就分成“青蛙”和“蟾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最常见的“青蛙”是黑斑侧褶蛙,而最常见的“蟾蜍”是中华蟾蜍,以至于“青蛙”和“蟾蜍”几乎就是这两个物种的专享俗称。
黑斑侧褶蛙又称黑斑蛙,分布遍及全国大半版图,北起黑龙江,南至南岭,俗称田鸡、坐鱼、三道纹。作为“青”蛙,它们的背部有浅绿、黄绿、深绿等多种色型,背部有一条明显的中线和左右两道侧褶,通常还夹杂着大大小小的黑斑。黑斑侧褶蛙很少远离水域,性情机警,擅长跳跃,总是人还没瞧见它,它就警觉地“噗通”一声潜入水里了。
至于我们说的蟾蜍、癞蛤蟆,一般指的是中华蟾蜍。过去它们被当作欧洲物种“大蟾蜍”的一个亚种,叫“中华大蟾蜍”,现在则被定为一个独立物种。中华蟾蜍在我国同样分布广泛,南岭以北的各省区几乎都有。
中华蟾蜍的个头比青蛙大,身材五大三粗,平时一般爱爬行而不怎么跳跃。它们身体呈黄褐色、红褐色或灰黑色,背部长满大大小小的疣粒,也就是“癞”,眼睛后方还有一对腺体能分泌毒液。实际上,中华蟾蜍的皮肤、肌肉和内脏都含有毒素,人类和捕食者吃了它之后很容易中毒,重则丧命,就像吃河豚一样。但如果只是用手去摸它的皮肤,倒不会中毒“长癞”。
责任编辑 / 董子凡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