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瓜子群众的自我修养


文章出自:博物 2017年第02期 作者: 董子凡 

标签: 博物餐桌   

每天的新闻轰炸,把我们都变成了“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细究的话,吃瓜群众最初指的就是“吃瓜子的群众”,休闲聊天看热闹的时候嗑瓜子,根本停不下来。大家嗑的瓜子,不外乎西瓜子、南瓜子和葵花籽这三剑客,小小的它们在零食界自成一派。

瓜的子,吃的就是你

瓜是瓜,果是果

我们常说“瓜果梨桃”,老祖宗早就把“瓜”和“果”分得很清楚。不论是本土原产的瓠瓜、冬瓜、栝楼(药瓜),汉代起从西域引种的甜瓜(哈密瓜)、西瓜、黄瓜、丝瓜,还是大航海时代传来的苦瓜、南瓜,全都属于葫芦科植物,这可不是巧合。

大家最熟悉的西瓜,其实是瓜中另类:其他瓜的瓜子都是在果实中央挤成一团,西瓜子却分散在瓜瓤各处,成了吃西瓜时的小小麻烦。
这是因为,其他瓜的瓜瓤主要是果皮,西瓜瓤的主体则是“胎座”——果实里面生长种子的部分。其他瓜的胎座大都局限在果实中央,而西瓜的胎座却特别发达,现代品种的胎座几乎占满了整个果实内部,瓜子也就到处都是了。

各种叫“瓜”的葫芦科植物,果实内部都有肉质的瓤,以及许多扁扁的种子——瓜子,跟一般的水果、坚果大不相同。这种果实植物学上称为“瓠果”,由子房与花托共同发育而成,是葫芦科植物特有的一类假果。早先人们吃瓜时要么丢掉瓜子,要么连瓜子一起吃进肚,总之都是无视。直到五代时西瓜在中原普及,才有人发现,原来去了壳的瓜子仁还挺好吃。加上价钱便宜量又足,西瓜子便成了伴随中国人闲暇时光的首选。

南瓜是葫芦科典型的瓠果结构,瓜子们聚拢在果实的中心部位,不论圆南瓜、长南瓜、扁南瓜都是如此。
(微信推送)万圣节南瓜是西葫芦?

嗑瓜子,历史悠久

北宋时,江浙一带率先兴起嗑西瓜子之风,当时童谣里就有“正月嗑瓜子,二月放鹞子(风筝)”的说法。到明清时期,全国各地大江南北,大家都嗑起了瓜子。

19世纪中期的法国传教士古伯察,来华之后就被嗑瓜子的风气给惊到了:“这些人在用餐前把嗑瓜子当成开胃之需,确实是一道耐人寻味的景致……无论是在大街旁,还是在小道边,到处都可以买到。你就是到了最荒凉的地区也不用担心找不到西瓜子。在大清帝国各个地方,这种消费形式确是一种不可思议、超乎想象之事。”不光寻常百姓,就连富贵人家也不例外,《红楼梦》第八回里林黛玉拜访薛宝钗的时候,就边嗑瓜子边聊天。

责任编辑 / 董子凡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