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能量手册


文章出自:博物 2016年第12期 作者: 艾晓 

标签: 博物餐桌   

人类靠获取食物中的能量,来维持各项生理活动。如今“饱食终日”又热衷追求美味的人们,开始担心能量过剩。如何在餐桌上寻求这个能量“足够多”就好的平衡点呢?
* 表内数据均以食物每100克为单位测量;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含量单位为克。

计算能量,精确吃饭

虽然从哲学层面上讲,活着不是为了吃饭,但从生理学角度出发,吃饭的确是为了活着。人依靠进食获取能量,但一餐一饭的数量和重量很难精确计算,通常只以感官上的“饱”作为界定。

各国食品药监局都规定:每种食物的包装上,必须标有一个表格,详细写明其中的营养成分,每100克能提供多少能量、多少脂肪、多少蛋白质、多少碳水化合物,为人们提供能量摄入的参考。

在如今的科技水平下,任何食材的成分、所含能量都可以测定,也就奠定了可以“精确吃饭”的基础。就像许多专业运动员,为了维持竞技状态和体重标准,每一餐搭配时,除了考虑烹饪方法、食材种类,还要计算每餐的能量值。这就好像一道复杂的数学题:既有排列组合,又包含了线性优化。当然普通人无需如此较真儿,但如果了解各种常见食材的大概能量值,对于如何健康地吃饱、吃好还是很有帮助的。

理论与实际的偏差

吃进去的能量少于身体消耗的,时间一长就会营养不良。反之,就是营养过剩,造成身材走样,甚至患上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富贵病”。于是,许多热衷于减肥和保持身材的朋友们,每天都要做一大堆能量摄入的计算题。

实际上,人们检索到的食物能量值和营养成分,都只是“理论值”——它是在实验室里用彻底燃烧食材,把它们变成“灰分”后,用仪器测算得来的。靠人体消化吸收,是不可能达到这个能量数值的,消化能力再棒也只有理论值的70%左右。简单说,人非貔貅,拉出来的屎也是有能量的。所以计算自己吃多少时,最好多留点儿余地。

责任编辑 / 郭亦城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