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变色龙III
标签: 博物餐桌


肉类篇
肉从生到熟的变色显而易见:粉红的鲜肉遇热后会变成灰白色,这是红细胞中的铁元素被氧化造成的。除此之外,肉类在料理过程中,还有其他几种变色反应。

粉肉馅与红腊肠是同一种原料—肉。
腊肠变红术
广味腊肠讨人喜欢的原因,除了口味,还有色泽—一串串红彤彤的腊肠,看着就有食欲。而这鲜艳的红色可不是人工添加色素形成的,是肉自己“发”出来的。
猪肉通常是粉红色的,搅成肉馅后颜色更浅。而在做腊肠时,出于防腐目的,要在肉馅中加入些许“硝酸盐”,正是它让粉嘟嘟的肉变成了艳丽红。因为肉中的“硝酸还原菌”会与硝酸盐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亚硝酸,而亚硝酸再跟瘦肉中的“肌红蛋白”结合,就会让肌红蛋白变得艳丽无比。
在这个变色过程中,温度越高,水分流失越多,变色反应就越明显。比如把塞好的腊肠用火烘烤,大约4个小时后,腊肠的色泽就由粉红色变为鲜红色,而后随着风干,颜色还愈发鲜艳。
责任编辑 / 郭亦城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