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肠
“肉棍”的世界
标签: 博物餐桌



香肠进化史
千百年来,人类在吃肉这件事上下足了各种功夫,除了修炼烹饪技巧,最重要的就是琢磨如何存放,因为高蛋白、高脂肪的肉类很容易腐败变质——在没有冰箱的年代,腌制和风干是最常用的处理方式,香肠恰好都用到了。
在中国,香肠大概诞生于西汉时期,而在西方,它出现在几乎与汉朝同一时代的古罗马。不论东方西方,制作香肠的传统方法就像腊肉、火腿的升级版:肉要先经过分选、切碎、加入各种调料腌制后,再灌入薄薄的肠衣,也就是那层透明的薄膜中变成一条条“肉棍”,最后风干而成。
到了19世纪中叶,德国法兰克福的贫民因吃不起纯肉香肠,便发明出用燕麦和肉糜混合灌入肠衣后,煮熟而成的另类“香肠”。由于它口感细腻颇受欢迎,久而久之,人们也把它的划归到香肠门下。除此之外,南欧人还用动物血或肝脏与肉混合制作香肠,东南亚沿海的居民则用鱼肉当原料……香肠的门类、口味越来越丰富。

但凡诱人的食物,大都“色香味”俱全,香肠也不例外,尤其是生肠,每一根都是红彤彤的,甚至比鲜肉的颜色还要红,难道是里面添加了色素?其实,这红色是香肠在风干发酵时“发自肺腑”产生的。在发酵时,瘦肉的pH值会大幅降低,也就是变酸,导致肌肉中的肌红蛋白被氧化,里面的血红素发生分解,染红了整根香肠。但血红素的颜色是枣红,而非鲜红,所以若是看到鲜红的香肠,那肯定是被染过色的。
香肠分生熟
如今的香肠界通常分为两大派系,一类是用生肉灌装后风干而成,通常不能直接食用,称之为“生肠”;另一类则是以肉糜混以其他原料,灌装好之后再煮熟,省去了风干步骤,可以直接吃也可以继续深加工,称为“熟肠”。

生肠:风干发酵肠
生肠历史悠久,像中国的广味香肠、川味香肠、意大利的萨拉米都属于生肠。它的原料讲究肥瘦相宜,而且瘦肉需绞碎,肥肉却只切碎到肉丁级别—这从香肠的截面就能看出,红色肠体中,散布着星星点点的白色肥肉丁,这样做既可以令香肠吃起来不柴,还会使它在风干发酵时,脂肪分解成多种脂肪酸而增添风味。
肉在配好肥瘦比例后,还要加入各种调料腌制,而后就是灌装风干。在风干过程中,空气中的微生物还能促使它轻微发酵。在经过20天左右的时间后,香肠因失水而变得干瘪又硬挺挺,就算大功告成了。因为属于干制品,生肠在常温下就能保存半年之久,但吃的时候需要二次加工,做熟后才能食用。

熟肠:肉糜淀粉肠
熟肠原产欧洲,俄罗斯的红肠、德国的慕尼黑香肠、啤酒肠等便是其中代表。虽然它诞生时间不长,但如今风头俨然盖过了生肠,因为它能直接食用,口感又很细腻,甚至不用费力咀嚼—这是因为瘦肉糜中添加了大量肥肉糜的缘故,比重占到30~40%。同时,为了让瘦肉与肥肉结合得更紧密,还要加入一些淀粉,促使肥肉中的脂肪与瘦肉中的蛋白质形成牢固的胶体。
制作肉糜时,根据不同口味混入各种调味料,灌装后煮熟即可。有时候,为了让它的别具风味,还会再熏烤一番,红肠就是这样做出来的。熟肠属于熟肉制品,保质期明显要比生肠短,而且还要放在冰箱中保存。

“香”与“肠”
能被叫做香肠的肉制品,必然要满足“香”与“肠”这两个条件。香肠之“香”属于复合香型,既有调料的香味也有它自身产生的风味;而“肠”则是指那层包裹它的肠衣。
香味:内力外因都增香
无论生肠还是熟肠,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香味”,这些风味大部分来自其中添加的调味料。中国香肠多以生肠为主,通常要加入糖、白酒、花椒和辣椒等作料来去腥、提味;在欧洲,生肠与熟肠的调料差不多,都是胡椒、肉豆蔻、大蒜、洋葱和小茴香等十几味作料,各地风味有不同侧重,像意大利人喜欢多放胡椒,德国人则偏爱大蒜和茴香。
如果除却调料,香肠本身也有香味,只不过生肠才具备。这是风干过程中,由微生物发酵而产生的。生肠的发酵过程与腊肉、火腿类似,空气中的微生物将瘦肉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各种氨基酸,散发出“鲜香”的气味(详见本刊2012年1月号“干肉”)。中国的生肠千百年来一直采用天然风干的发酵方式,而西式生肠的发酵到后来就有点儿“实验室化”了——在香肠风干时,给它们注射乳酸杆菌,来分解肉中的碳水化合物,产生大量乳酸,以增添风味。
香肠的香味还有一部分源自其中的肥肉。脂肪无论风干或加热时,都会分解产生许多游离的挥发性脂肪酸,这些脂肪酸有的能产生果香,有的是烟熏味,有的口味辛辣……让香肠风味复合而多变。萨拉米正是如此,由于其中脂肪含量是所有香肠中最多的,因而也是香肠中风味最多变的,在欧洲有“香肠之王”的美誉。


肠衣:肠子里的透明膜
肠衣早先都是出自真的肠子——由猪牛羊等家畜的大、小肠加工而成。家畜肠道的肠壁原本很肥厚,也不透明,从内到外有好几层:脂肪、黏膜、黏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在这几层组织中,只有黏膜下层是无色透明又极具弹韧的,特别适合灌香肠。千百年来,人们也一直都拿它来做“香肠皮”。
为了得到肠衣,通常要把肠子在盐水和碱水中各浸泡一天,为的是让里面的几层组织发生变性而相互脱离,然后再用竹片刮去不要的部分,就得到了透明的纯肠衣。肠衣韧性极佳,能把灌进去的馅料紧密裹住,挤压出之间的空气,使香肠紧实,同时它又具备了“生物膜”的特性——能适当透水透气,不至于把里面的肉“憋坏”,让水分和微生物可以少量进出,有利于风干发酵。
随着人们对香肠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光用肠子来做肠衣显然不够用,于是20世纪末出现了“人造肠衣”。人造肠衣是用提取自动物皮革中的胶原蛋白制成,成分与特性都与天然肠衣无异,完全可以放心食用,如今食品厂生产的香肠,很多都使用这种肠衣。还有些人造肠衣,看起来就像有弹力的玻璃纸,因为它是用尼龙制造,弹性和韧度与天然肠衣相似,但不能吃,那些比较粗大的熟肠大都用尼龙肠衣灌装。至于常见的“火腿肠”,外皮则属于塑料制品,功能仅限于把肉糜塑造出香肠的形状,只能算包装而非肠衣——所以严格说来,火腿肠相当于塑料包装的肉罐头,而不能算作香肠。
中西名扬点藏录
香肠如今遍布世界各地,基本上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产香肠。中国最为经典的要数广味香肠、川味香肠和台湾香肠,而在西方,意大利的萨拉米、俄罗斯的红肠和德国的各种熟香肠则久负盛名。
中式香肠

广味香肠(图1)属于生肠,身形通常短小细长,有时也会灌装成椭圆形,称为“肉枣”。它的肥瘦比例大约为1:3,糖和白酒是最重要的两味调料,所以晾好的香肠常闻起来有淡淡的酒香,吃起来口味偏甜。除了糖和酒,有些广味香肠中还会添加蚝油、鱼露等粤菜常用调料,吃起来又是另一番风味。

川味香肠(图2)也属于生肠,在口味上秉承了川菜一贯的麻辣风格——调料中通常要添加大量花椒、胡椒和辣椒,所以又有人管它叫“三椒香肠”。川味香肠在风干后,还要再经过烟熏,吃起来有一股烧烤味。

街头景点卖得最多的“烤肠”,最正宗的原料应该是台湾香肠。台湾香肠(图3)属于熟肠,体形短小,口味偏甜,它最显着的特点就是口感介于生肠与熟肠之间——细腻却又有弹性,这是因为肉糜在灌装前,要经过长达8小时的揉滚,使其中某些蛋白质脱离出来,单独形成了类似网格的结构,增加了香肠的弹性。
西式香肠

德国的香肠与它的啤酒一样出名。据统计,德式香肠(图4)共有1500多种,既有生肠也有熟肠,每个城市都出产好几种配方独特的香肠:慕尼黑的啤酒香肠、法拉克福的肝肉香肠、柏林的五香香肠……对每一种香肠,德国人也保持着严谨作风,一定要详细标明里面添加的每种配料以及肥瘦肉的比例。

萨拉米(图5)起源于意大利,在意大利语中意为“盐腌的肉”。它原本是当地农民为了能长久储存肉而发明的,但在如今已经变成了一种高档香肠,流行于整个南欧地区。萨拉米属于生肠,肥肉含量非常高,风干后还要经过烟熏,不过在南欧,人们经常生吃它——切成薄片作为一餐的头盘前菜。

红肠(图6)属于熟肠,原产于立陶宛,后来流行于俄罗斯一带,因煮熟后经过较长时间烟熏,有很浓重的烟熏味。它在俄语中叫“里道斯”,因肠皮被熏成了深红色,而被中国人称作“红肠”。红肠的淀粉含量较高,通常要超过10%,所以吃起来弹性较强。20世纪初,红肠传入黑龙江的齐齐哈尔和哈尔滨一带,如今,已成为哈尔滨的着名特产。
责任编辑 / 郭亦城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