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蛋
清与黄的变形记


文章出自:博物 2014年第10期 作者: 艾晓騧 

标签: 博物餐桌   

很多人下厨房都是从鸡蛋开始:水煮蛋、煎蛋、蛋羹、蛋炒饭……别看鸡蛋外表如此朴实,做法也大都简单,然而吃蛋,其实是一门有深度的学问。

蛋“套娃”

为什么蛋壳里的蛋清和蛋黄不会混到一起?

因为每颗鸡蛋都是一个“套娃”。鸡蛋除了最外面的蛋壳,里面还有3层膜,一层层嵌套着不同成分,划清它们的界限。在蛋壳内壁,贴附着2层膜——外蛋壳膜和内蛋壳膜,外蛋壳膜紧贴着蛋壳,为蛋壳提供支撑,内蛋壳膜则包裹着壳内所有内容。如果磕生鸡蛋时,降低蛋与盘的距离,内蛋壳膜就不易破裂,仍能继续包裹住蛋清和蛋黄,使蛋清蛋黄磕出来后保持着规则的椭圆形,不会四散流走。而在蛋黄与蛋清之间的那层膜:卵黄膜,则把蛋黄“孤立”出来,不让它与蛋清融合。

蛋黄:
蛋黄的颜色主要来自胡萝卜素,而颜色深浅又与饲料有关。前几年的“苏丹红鸭蛋”事件,就是有人为得到橘红色的蛋黄,而在饲料中添加了苏丹红染料。蛋黄中含有大量蛋白质、脂肪和胆固醇,属于高营养物质,如今很多人因为怕“高胆固醇”而特意不吃蛋黄,其实完全没必要。因为蛋黄中的胆固醇含量远达不到人体每日必需的量,只要不是每天十个八个地吃,一点也不影响健康。
卵子(胚胎):
蛋是包含了生殖细胞和营养物质的集合体,生殖细胞(卵子)就附着在蛋黄表面,煮鸡蛋蛋黄上那颗“小黑点”就是它。有时,在磕出来的生蛋黄上,会出现一个小血点——别担心,这并不是蛋坏了,而是一颗受过精的蛋。如果母鸡在产蛋期受精,受精卵就在那里发育成胚胎和毛细血管,形成小血点。在营养成分上,受精蛋与未受精蛋几乎无差别,也不影响食用。
卵系带:
在蛋黄外侧,会看到两条絮状物,它们既不是杂质,也不是坊间传说被母鸡孵过的标志,而是能将蛋黄悬浮固定在蛋清中的“吊索”——卵系带,由蛋白质浓缩扭曲而成。有了它,任凭鸡蛋朝哪个方向放置或轻微滚动,蛋黄始终会悬浮在蛋中央。
蛋清:
蛋清能占到鸡蛋比重的三分之二,它90%是水,其余几乎都是蛋白质,而且主要由3种蛋白质组成。一种是卵黏蛋白,如果剥开一颗水煮蛋的蛋白,边缘那层半透明的膜就是它(右图),能保持蛋清的黏稠度。卵蛋白在蛋清中含量最多,里面含有硫元素,煮熟蛋清的“蛋味”和洁白色泽主要由它产生。卵铁蛋白则在蛋清受热时,发挥着类似“凝结核”作用,因为它对温度很敏感,会率先凝结而后带动其他蛋白质凝结。
青绿色的蛋黄
在煮好的鸡蛋中,经常会发现蛋黄表面是青绿色的,难道鸡蛋中毒了?其实,这是蛋清中的硫元素遇到蛋黄中的铁元素造成的。当鸡蛋受热时,蛋清中的硫元素被释放出来,遇到了蛋黄表面的铁元素,形成了一层“硫化亚铁”膜。随着加热时间越长,这层膜还会越来越厚,尽管无毒,但鸡蛋还是不要久煮为好。

蛋“味”有生熟

鸡蛋的味道是很丰富的!

生鸡蛋闻起来往往有淡淡的腥味,这是因为蛋鸡的饲料中都会掺加豆粉等高蛋白食粮,而它们之中含有一种叫“胆碱”的化学成分,会在鸡肠道中转化成带有鱼腥味的“三乙胺”。三乙胺在被肠道吸收后,能进入蛋黄中,导致生蛋黄气味偏腥,但加热后就不存在了。

责任编辑 / 郭亦城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