酿酒作物
把“个性”融到酒里
标签: 博物餐桌


无“糖”不成“酒”
无论啤酒、红酒或是白酒、黄酒,能称之为“酒”,皆因它含有酒精。酒精的化学名称就是乙醇,在自然界中几乎都是由糖分转化而来。比如苹果放置较长时间后,吃起来有股淡淡的“酒味”——因为苹果中的糖分被微生物发酵了。
糖类是微生物最喜爱的养料,微生物在汲取糖中养分的同时,还会产生出各种副产品或废料(详见本刊2011年7月刊“发酵食品”)——酵母菌所产生的废料,便是乙醇,酒最核心的成分。

由于酒精比水的沸点低,只有不到80℃,所以,人们将加热温度控制在80℃~90℃之间来蒸馏酒精,就可以滤除很多杂质和水分,以此提高酒的纯净度和度数。
蒸馏升度数
如今售卖的任何酒,都会在瓶身标明“度数”,它指的是酒精在其中所占百分比。比如40°就表示酒精含量为40%——难道酒都是酿成后又兑水稀释的?恰恰相反,它酿出来后,通常还要经过蒸馏来提高酒精浓度。
由于酒精能将酵母菌“醉死”,所以,当原料中的酒精达到一定浓度时,发酵就停止了。此时的酒精含量只有15%左右,酒味较淡,还微酸——因为其中含有发酵时其他物质形成的有机酸。
责任编辑 / 郭亦城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