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羹
东渡日本五百年
标签: 博物餐桌

羊肉羹汤做点心
如今的羊羹,由从海藻中提取出来的琼脂,加上红豆、砂糖等原料熬制而成,晾凉之后就成为果冻状,然后再切成块出售。听上去跟羊没有什么关系。那么羊羹这名字是怎么回事呢?
在很久以前,中国古代的北方游牧民族发现,把羊肉、羊肝放在滚锅里煮烂,汤汁冷却后会变成半凝固的“肉冻”,不仅保留了羊肉的口感,味道鲜美,而且吃了之后非常耐饿,如此实在又美味的点心,自然成为寒冷的塞外生活之必备。于是,羊肉、羊肝汤羹做成的点心,被牧民们命名为“羊肝饼”,作为茶点和下酒菜在草原上流传开来。这很可能便是羊羹最初的版本了。
和尚改成素口味
随着塞外和中原的交流,“羊肝饼”传入汉族地区。唐朝时,日本派了好几批“遣唐使”来中国学习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凡是没见过的都要学上一学,其中一些公派留学生就看上了“羊肝饼”,回国时,他们把点心连同做法一并带回。终于,日本人民也能吃上香喷喷的“羊肝饼”了。当然,羊肉在日本不是普通人能消费得起的,所以来自天朝的“羊肝饼”在日本诸岛无比珍贵。
当日本全国上下翘首企盼能吃一口“羊肝饼”之时,有一群人却很郁闷。他们就是日本的僧人,因为佛教戒律不能食荤腥,再有钱、有地位的寺庙也无福消受。怎么办?绝对不能让“羊肝饼”成为传说!在美食的激励下,僧人们用红豆和小麦粉代替羊肉、羊肝烹煮,做出了改良版的“羊肝饼”,虽然口味差很多,但好歹能切成方块,跟“羊肝饼”的外形也没差太多。没有羊肉和羊肝,就不能再叫“羊肝饼”了。僧人们就给它取名为“羊羹”。
责任编辑 / 童晓岽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