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系列之囫囵吞草莓


文章出自:博物 2007年第04期 作者: 董路 

标签: 博物餐桌   

上回说到的梨和苹果主要吃的是花托,这次我们吃得更“离谱”了——不仅是花托和子房,连果皮和种子都要被一起吞下肚!还有这样诡异的水果?没错,而且这类水果的代表你一定十分熟悉,那就是春季上市的草莓。注意观察过草莓花吗?那里面有很多雌蕊,每一枚雌蕊能发育成一个果实——尽管包括了果皮和种子,但这种果实实在太小了,看上去只有芝麻那么大。我们吃在嘴里的草莓,有滋有味的部分实际上是花托膨大后形成的,而真正如芝麻大小的果实则是“附属品”——这种许多体型小巧的真正果实聚集在膨大花托的周围,合成一个大果实的模样,被称为“聚合果”。现在知道了吧,吃草莓时不用剥皮也不用吐核,不是因为它没有,而是它的果皮和种子已经跟酸酸甜甜的果肉一起,被你一口吞下了——啊?不剥皮也不吐核太不卫生了?下次吃草莓时先把“芝麻”们都一个个抠下来,只吃果肉?这……也太劳神了,还是囫囵吞着好……


人造佳果


我国的一种野生草莓:东方草莓

在各类多浆多汁的水果中,草莓的栽培面积和产量在全世界范围内仅次于葡萄,居第二位。也难怪,草莓的用途太广了——果酱、果汁、果酒、果料,还能配以奶昔、圣代、酸奶、冰激淋,当然生吃更是香气怡人、酸甜可口。然而,当你一口一个囫囵吞草莓的时候,一定不曾想过,200年前还没有如此可口的草莓存在……故事要从冰河时代讲起,那时的欧洲已经出现了一种野生的森林草莓——它们个子很小但是味道还不错,所以欧洲人把许多森林草莓收集起来做成果酱。此后,其他种类的野生草莓陆续在欧洲和美洲被发现,但它们都不像如今的草莓一样硕大而美味。终于,在181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个叫迈克尔·金斯的法国人,将几种草莓进行了杂交,得到了更大、更香、更甜的新品种,就此奠定了现代草莓的品种基础。

“莓”家族大点兵

被统称为树莓的植物:“悬钩子”类

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里的覆盆子想必大家都知道吧——“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这覆盆子也称红树莓,算起来便是“莓”家族的一员呢。前面说了,草莓的果实属于聚合果,而“莓”家族中的诸多成员,正是结出聚合果的种类。仔细看看,鲁迅先生的妙笔刻画出的“攒成的小球”,不就是聚合果的特征嘛!鲁迅先生有点“古老”?那就来个高科技的——知道“Blackberry”手机吗?就是现在开始流行的全键盘手机,可以随时处理E-mail。据发明这款“黑莓”手机的加拿大RIM公司介绍,因为在这种全新设计的手机中,小小的黑色英文标准键盘挤在一起,看起来像是黑莓表面的一粒粒瘦果,于是就给它起了这么一个有趣的名字。此外树莓、木莓之类,也都已进入我们的生活中,以果酱或甜品的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即便在山区野游,有时也能见到各种各样的“悬钩子”果实——红红的,聚成球状,酸甜多汁,它们也算是“莓”家族的一员哦。

“毒蛇的粮食”

生于草丛、林下的蛇莓

继续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除了覆盆子,大家肯定对里面的美女蛇印象更深。这次要说“莓”家族成员与蛇略有相关,这就是全国广泛分布的野生植物——蛇莓。要说蛇莓与蛇有关,确实是让它蒙了不白之冤——在江淮两岸流传着这样的说法:“蛇莓千万动不得,那是蛇的粮食,有毒的。吃了它,你就会中毒;动了它,蛇就会来咬人。”其实这样的故事是大人们编造出来,教育小孩子不要乱吃东西的,注意饮食安全和卫生。这种“MM”以“蛇”冠名,或许是因为它的枝蔓曲折多姿,宛如蛇形,而果实颜色红得耀眼,恰似有毒物品。

责任编辑 / 王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