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植物油
提炼果实精华


文章出自:博物 2011年第06期 作者: 艾晓騧 

标签: 博物餐桌   

一日三餐之中,食材可以不停变换,但烧菜的油始终不能少。从很久以前开始,由植物中榨取的食用油,就一直是厨房里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如果少了它,当代的烹调和美食恐怕就无从谈起。今天超市货架上的食用油琳琅满目——它们都是从不同植物中提炼出来的,因而口味和功能也千差万别。

油从何来

无论煎炒烹炸,厨房里的第一配料一定是“食用油”。有了油,食材才能发挥出喷香的味道,特别是在中国,这个以炒菜为主的饮食大国,以油烹菜是厨房里的“第一定律”。

中国人用油烧菜,相传从黄帝时期就开始了,只不过那时油脂都是从动物的皮肉中提取,称之为“膏”、“脂”。直到汉朝,人们发明出压榨的技术,开始从植物中提取油脂,才有了“油”这个称谓。

在化学中油属于脂类,是生物体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植物中的油脂,它们通常存在于植物最精华的部分——果实中,算是给后代繁育提供的养料。但各种植物果实中,油脂含量却千差万别。经过千百年的探索,人们终于发现了十余种最适合榨油的植物。

大豆油
我是“油老大”
人们都知道大豆富含蛋白质,其实它的油脂含量也很高,仅次于蛋白质。而且,大豆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油料作物,价格相对便宜,所以大豆油一直都占据着食用油界的“头把交椅”,特别是在盛产大豆的中国北方,几乎所有的餐厅、饭馆都使用它烹饪菜肴。
我们从超市中买到的大豆油,并不是大豆直接压榨而来,还经过了精炼—因为大豆中含有亚麻酸,正是它让豆腐、豆浆等豆制品有了那股豆腥味。然而,精炼过的大豆油如果放置过久,其中仍会有少量亚麻酸形成,所以,大豆油不宜存放太久,居家过日子还是买小瓶装为佳。
菜籽油
产油造景两不误
菜籽油就是我们俗称的“菜油”,又叫香菜油,是用十字花科植物芸苔(即油菜)的种子榨制而成,颜色棕黄又略带绿色。因其中含有芥子甙,所以闻起来有些许辛辣味道,民间称之为“青气味”。
油菜籽主产于中国南方,种植面积很广。每到春季,金黄的油菜花漫山遍野,成为南方各地的季节性胜景。菜籽油富含维生素E等多种营养成分,而且极利于人体吸收,它的吸收率是所有食用油中最高的,可达99%。只可惜由于口味欠佳,如今它被更多地用于工业生产,而吃的人越来越少。

不饱的,就是健康的

食用油的化学成分主要是脂肪酸,由“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两种组成。饱和性脂肪酸,顾名思义,就跟吃饱了一样,在人体内不会发生太多化学反应,而且如果摄入过多的话,就会变成脂肪堆积起来,或者存在于血液中,让血液变得黏稠。而不饱和脂肪酸却还有很大的变化余地,它可以与血管中的胆固醇结合,降低胆固醇浓度,类似于血管“清道夫”。所以,如果食用油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越高,这种油吃起来越健康。

责任编辑 / 郭亦城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