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糖类甜味剂非一般的甜

什么味道带给人的感受最欢愉——八成是甜味。上世纪40年代,德国生理学家在一项实验中发现,人是所有高等动物中最嗜甜的,就像是与生俱来的本能。而人类制造甜食,最常用的便是糖:蔗糖、葡萄糖、麦芽糖……但它们除了产生甜味,还是高能量物质,长期大量食用会引发肥胖,所以,人们总是吃得很“纠结”。
其实,能带来甜味感觉的不只是糖,自然界和人工合成的很多物质同样能产生甜味,甚至比糖更“齁”,同时,它们又不属于能量物质,不会引起肥胖、糖尿病,这些物质被人称作“非糖类甜味剂”。
三种甜味剂,各有各的甜
如今,应用于食品中的非糖类甜味剂虽然有近百种,但从成分上划分,主要有三类:从植物中提取的天然甜味剂,由植物原料发酵而成的转化甜味剂,以及用化学试剂人工合成的化学甜味剂。它们的优点都是足够甜,又不会参与能量代谢,换句话说,它们完全满足了人们只甜甜嘴而不长肥的需求。
小心“无糖”陷阱
很多食物如果少了甜味,风味就会大减,但是为了能沾上“健康食品”的光,很多食品厂商玩起了文字游戏,把“无糖”定义成只是不添加蔗糖,改用葡萄糖、麦芽糖,让很多人以为可以放心大胆食用,其实,它们与蔗糖的最终代谢产物完全一致,所以,如果真要挑选无糖食品,还是要多看看包装上的配料表。
责任编辑 / 郭亦城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