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烤肉史

说到烧烤,很多人认为源头是北方游牧民族,毕竟草原上的牛羊比较多嘛。但饲养的猪不照样烤吗?何况真正的草原牧民们向来煮肉多于烤肉。又由于“炙”最初的方法和工具,与新疆烤羊肉串类似,史学界还一直在争论“炙”是源自中土还是西域。其实这些都不重要,不就是用火烤肉吗,也很有可能各地分头发明创造,不谋而合。而在中国几千年来的民族大融合中,各民族间的衣食住行,一直都在相互影响和演变。特别是元、清两朝,蒙满民族的饮食习俗早已同中原深深结合,典型代表就是炙子烤肉。而在中原烹饪历史中,的确有些烤肉方法出自西域。晚唐年间,有不少西域胡人客居长安,于是长安城中出现了很多“胡食酒肆”,并兴起了一种源自西域的烤法,将整鸡整鹅塞入羊腹中一并烤制,让鸡鹅可以吸收羊肉的香气,又不会烤焦,这道菜称之为“仙人脔(音‘峦’)”,一度作为宫廷大宴时的头牌珍馐。
举一反三,“烧”“烤”分家
在我们的祖先还没有发明出鼎、簋、甑这些带有蒸煮功能的炊具之前,肉类烹饪无一例外都是用火烤。但远古时代的所谓“烤”肉,原始而粗犷,人们只是将肉或整或零地直接吊挂起来,用火焰“烧”。
如今从烹饪角度细分,“烧”和“烤”是有区别的:“烤”是指以发热源产生的热空气来加热食物,而“烧”则是将食材直接置于火焰之中——两者的加热温度不同,因为火焰的温度要高于热空气,这对肉中的脂肪影响最大,会发生急速炭化,让肉的外表变得焦黑。
中国在商周时期,肉的烤法开始升级,人们研发出了三种方式:炮、燔和炙。《诗经·小雅·瓠叶》中写道:“有兔斯首,炮之燔之;有兔斯首,燔之炙之。”这三种烤肉法中,“燔”最接近古法,《礼记》中对它的解释是“加于火上曰燔”,意思是直接放在火焰上烧。“炮”意思是“裹烧”,也就是把食材用草帘或湿泥包裹起来,置于火中烧烤,做法有点类似“叫化鸡”。当时最经典的“炮制”菜肴,是炮豚和炮羔,即把整猪、整羊收拾干净后,涂满湿泥扔进火堆。而“炙”的方法,基本上脱离了火焰直接烧。从字形上可以看到——上半部分是肉的象形,下面是火。古人精确定义:将肉“贯串而置于火上”为“炙”,这个“上”的距离要足够。

炙烤多样化,燃料亦增香
“炙”简单易行,烤出的肉也很可口,因此后来的各种烤肉方法几乎都是从炙演变而来。比如秦汉时期的“貊炙”,就是将猪或羊整只穿起来,架在火上烤;到了南北朝,据《齐民要术》记载,“炙”的方法更是衍生出二三十种:棒炙、腩炙、捣炙……不同的肉类、不同的部位,配上不同的调料来烤,在当时,上至宫廷下至民间,都掀起了炙肉热潮。
责任编辑 / 郭亦城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