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碱食物
——不以口味分,不改酸碱值


文章出自:博物 2013年第10期 作者: 艾晓騧 

标签: 博物餐桌   博物广知   

近来,有关“酸碱食物”和“酸碱体质”的各种说法层出不穷——实际上,这里说的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并非吃着酸的属酸性、吃着涩的属碱性,而且吃多吃少基本影响不到人体的酸碱环境。
柠檬吃起来奇酸无比,但它却属于碱性食物。这是因为其中的柠檬酸等有机物,经消化后只产生很少量的二氧化碳,与剩下的钾、镁等离子相比含量较低,所以被划为碱性食物。同样吃着很酸,但属于碱性食物的还有苹果、橘子、醋等。

人体是属“碱”的

人体的各种新陈代谢,都属于化学反应,并且需要在特定环境下,才能顺利完成,比如合适的温度、湿度,而最重要的,是要有适宜的酸碱度——人体内部,体液所占比重高达60~70%(详见本刊2013年4月号“身体密码”),里面充满着各种阴阳离子。在这些离子的共同作用下,体液维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酸碱范围内:pH值约为7.35~7.45。

没错,根据化学中的酸碱标准,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属于弱碱性,如果变“酸”了,很多新陈代谢将无法进行,甚至还会连累器官发生病变,造成心脏病、关节炎等疾病。科学研究还发现,病毒和癌细胞也非常喜欢在偏酸性的环境中生存繁殖。于是,这就让很多人以为,要保持住体内的碱性环境,就应该少吃,甚至不吃酸性的食物,而所有食物,也因此被划分为酸性、碱性和中性三大类。

酸碱不以味道定

酸和涩是人们能够轻易尝出来的两种味道,“涩”便是碱性物质带给人的味觉。但其实,食物属酸性还是碱性,并不是由舌头上的味蕾说了算。

味觉上的“酸”,是因为食物中所含的氢离子,刺激到了味蕾细胞;而“涩”味则是由于食物中某些阳离子伤害到味蕾上的黏膜蛋白,让舌头一时失去知觉造成的。虽然用酸碱试纸检测,它们的确呈现出一致的酸碱变化,但这只能叫酸“味”食物和碱“味”食物。

责任编辑 / 郭亦城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