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料演义Ⅱ
西餐中的香料
标签: 博物餐桌


西方人使用香料最早在古希腊时期,虽然当时的烹饪手法只限于煮和炖,但人们已经习惯在锅里加入香料来调味。随着后来罗马、拜占庭、奥斯曼等帝国的更迭与扩张,及至大航海时代,那些原产自地中海沿岸、阿拉伯半岛,甚至东南亚、美洲的各种香料,陆续流入欧洲内陆,让食用香料的种类变得庞大而繁杂,常用的大致有不下一百种。

热能激香,香有时效
香料的范畴很广,不管是用来熏香,还是给菜肴调味,只要植物的花、茎、叶、果,甚至整个植株能散发香味,晾干后都可以称为“香料”。香料在受热后,香气会散发得格外浓烈,这正好可以在烹饪中得到完美体现。
香料中的香味,都是出自其中的挥发性化学物质,如各种醇、醛、酮以及挥发性脂肪酸,这些物质挥发到空气中,人便感受到香味。不过,这些物质的挥发速度会因分子量不同而有别(详见本刊2013年11期“香水”),导致香味散发的时间有长有短,比如百里香就需要长时间炖煮才会散发香味,而罗勒则会因受热太久而失去香味。
香料“三重门”
如同中餐有“八大菜系”,西餐其实也有法餐、俄餐、意餐等几大菜系,每个菜系的鲜明风味,很多是靠香料产生的。这些种类繁多,名字又往往拗口(直接音译造成)的香料,人们对其类别的划分,有的是按照菜系,有的是按照产地,但最常用的则是以它们取自植株的哪个部位为标准,大致分为:果实种子、叶片和整株三类。
责任编辑 / 郭亦城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