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锅
锅里锅外有乾坤


文章出自:博物 2014年第02期 作者: 艾晓騧 

标签: 博物餐桌   生活百科   

春节里,窗外飘着雪,一家人团聚围坐在热火锅旁,腾起的热气、翻滚的汤汁、琳琅的食材……这般场景是不是“年味儿”十足?在中国许多地方,火锅一直为人们所钟爱,它不但气氛“热烈”,而且锅里锅外都有丰富的“内涵”。

火锅史话

“火锅”从做法上来说,其实跟“煮”颇为类似,因为它的确是由这种原始烹饪形式演化而来。

早在一万多年前,人们一发明出陶器,便开始用陶盆、陶钵来煮食物吃。后来炊具有了精细分工:蒸食物的叫“甑”,煮食物的则叫“鼎”——容器带有3只或4只足,足间可以生火加热。青铜器出现后,铜鼎成为最高档的炊具,人们在宴席上,把肉块投入其中,煮熟后捞出分食,而鼎也被后人视作火锅的始祖。

后来,随着中国的“礼制”建设,宴席也分化等级。举办大宴会时,各等级“套餐”中的食材不同,因而也就不能放在同一口鼎中煮食,所以出现了仅供几人或单人使用的小鼎,称为“鼎鼎”,大小同如今的火锅差不多。

时至三国时代,魏文帝曹丕又将鼎鼎改良,在其中嵌入几道隔板,分成5个独立的隔断,每格加入不同汤料,煮出不同味道,称之为“五熟釜”,也就是如今鸳鸯锅、子母锅的原型。最终,在南北朝时期,这种“用火烧锅中汤水来煮食材,即熟即食”的形式,都被统称作“火锅”。

责任编辑 / 郭亦城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