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里的“达尔文”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3年第02期 作者: 单之蔷 

标签:

人与巧克力的关系是一部浪漫愉悦的历史,巧克力介于苦与甜之间的种种味道,调动了人的想象力和各种美妙的感觉,有一句广告词形容巧克力“丝绒般的感觉”。它的描述竟然不是味觉,而是触觉。真是奇妙。

人类与大多数食品的关系远不像巧克力那样浪漫。食品之于人,一方面是美味;一方面是一个危险丛生的地带。要理解人与食品的关系,达尔文的进化论是一个很好的角度。

今天的植物,大多经过了千万年的生存考验,植物要过的第一个生存关,就是不能被动物吃掉。面临危险,植物不能像动物那样跑掉,植物的策略是在茎、叶、果中贮存毒素。这不是说植物能有意识地做到这一点,而是说自然选择将那些不能产生毒素的植物淘汰了。能够留下来的是那些含有毒素的植物,因为动物不喜欢吃它们。马铃薯是南美安第斯山中的农夫驯化出来的,野生的马铃薯是有很大毒性的,试想,如果马铃薯没有毒素,又那么饱含营养和好吃,在大自然中能免除被吃光的命运吗?

大多数农作物,蔬菜和水果都是经过长期驯化,才是今天这个样子的,早期野生状态的蔬菜和水果大多数有一定的毒素,经过不断地选择,才培养出了今天毒性较少或几乎无毒素的蔬菜、水果。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