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还是不吃?
困惑丛生的食品安全前沿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3年第02期 作者: 梅冰 范蕾 王牧




我们的食品究竟正在变得更安全还是相反?来自科学家的观点认为: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正导致出现新的食品风险;在饲料添加剂中经常混入抗菌素,使人在食用这些肉制品之后对抗菌素产生了抗药性,间接威胁人的健康;在饲养中追求提高生产率,重新使用动物废料,结果是引发了疯牛病危机……但是一些事实又似乎同这些悲观的论调相左:100年来,人类的预期寿命从30岁提高到了67岁——我国人口平均寿命从1949年以前的35岁提高到目前的71岁;1970年时,发展中国家中35%的人口受到饥饿的威胁,而根据联合国提供的数据,到2010年,这个比例将下降到12%;我国食物中毒报告的发病率自1983年食品卫生法实施以来已经“大幅度地下降”到 人口的十万分之七左右……

困惑之一:
谁动了我的牛奶和面包
我们的食物并不只有我们自己享受,在不注意的时候,那些细菌会不请自来,甚至抢在我们前面品尝食物的新鲜。最让我们头疼的还是那些能导致疾病的细菌,它们是食品安全不容忽视的古老对手。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我们迎来了越来越多和它们交锋的机会。
我们的食品比起10年或者20年前来着实丰富多了,特别是在超市里,可以买到欢快游动的海鲜、不用任何加工就可以食用的方便食品、来自数千公里以外的异国水果……当食品像自来水一样从“超级市场”这个庞大的水龙头里流出来时,传来的坏消息——比如疯牛病、瘦肉精——又会让一些人隐约有些不安:我们从货架上取下来的这些食品,它们真的像看上去的那么安全吗?
2000年10月28日,英国14岁少女佐薇·杰弗里斯死去了,锯蛋白的变异将她的大脑撑出了大量的小洞,她的惨状打动了无数人,她是历来疯牛病受害者中最年轻的。引发海绵形脑病的物质对于加热、紫外线、辐射和许多化学消毒剂有极强的抵抗能力,所以常用的食品加工工艺如烹调、巴氏灭菌法、冷冻、暴晒和腌渍都不能消灭它。惟一的办法就是将“食品本身”(也就是那些可怜的牛)宰杀并高温销毁(即便这样还被认为遗患重重)。尽管目前全世界被确认患疯牛病的人只有100个左右,但我们却不得不承认,它是人类在食品安全领域遇到的最强劲的对手。
中国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陈君石教授一直致力于“食品的历史”的研究。在他看来,“危险是不言而喻的,人吃东西从来就是危险丛生。在我们给自己的周围制造了许多化学污染之前,主要的问题来自致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和寄生虫)。从原始人的火堆到现代食品工业都存在着人与致病细菌的较量。纵观我们祖先的饮食经验,与其问食品中有没有危险,不如说是好比在危险的森林里开出一条能走人的路来。”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