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长城
疏勒河畔觅烽燧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3年第02期 作者: 岳邦湖 王怡
标签: 甘肃 地质地理 文化地理 遗址 历史地理 考古地理 古城


斯坦因之前没有谁考察过汉长城
在今甘肃河西地区,汉长城的残垣断壁随处可见。今河西走廊很多名关、名城,如阳关、玉门关、嘉峪关(汉玉门石障),以及沙州古城(今敦煌)、大方盘城(汉仓廪)等的设置,也都与当时修筑长城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这些胜迹和曾经与这些胜迹连在一起的长城,给后世留下了无言的历史见证。
汉代长城亦称塞、塞墙,在西北地区比秦长城区域有所扩大。绵延在祁连山北麓、横贯河西走廊1000余公里的汉长城,西从今新疆罗布泊到甘肃敦煌县玉门关以南,沿疏勒河南岸进入安西县,然后向东到金塔县境。在金塔县,长城分北、南两路。北路沿额济纳河北上,直到内蒙古的居延海;南路从金塔东南行,经高台、张掖、山丹、永昌、民勤、武威、古浪等县市,直到永登西(古令居)。此呈横“丫字状”的汉长城,因主要在河西走廊区域,故也称“河西走廊长城”。
河西走廊长城是汉武帝花了20年时间修成的。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武帝令骠骑将军霍去病出陇西,击破匈奴。匈奴的昆邪王杀休屠王,率4万人来降,武帝即在河西地区设武威、酒泉两郡进行安置。为巩固河西地盘和西域道路的畅通,“隔绝胡与羌之路”,汉武帝决定“筑令居(今永登县境内)以西”的边塞亭障,修烽燧,筑河西长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武帝又令从“酒泉列亭障至玉门关”,完成了河西走廊西段的边塞工程及张掖、敦煌两郡的建置。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又从玉门关往西,“列亭障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
河西走廊长城防御体系的建立在当时有明显的效果。据《汉书·匈奴传》记载:“是时,汉边郡烽火候望严明,匈奴为边寇者少利”;“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了。这条防线的设置不仅加强了汉朝西部地区的防务,对汉帝国长治久安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而且保护了陆路交通,促进了汉朝与欧亚各国的政治来往和经济文化交流。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