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应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是自然的产物,如同草木一般,从树居穴住时期以来,就和自己所属的地域丝丝缕缕地缠结在一起。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时代当中,人类总是按照自己的环境来设计生活,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草原居民多吃肉和奶,热带居民多吃果和菜。平平常常的食物当中,蕴含着自然的力量和山川的性格。
在依赖自然的古人眼里,哪怕同样一种食物,种在不同的土地上,为不同地域的人所食,起到的效果也可以大相径庭。宋代《养老奉亲书》中提到:“北人食肉面则平,南人食鱼鳖水米即冷。”元代《饮食须知》中则说:“北粳凉,南粳温”,同样是大米,南北所产者秉性不同。这样的细致体验,让人不得不感叹自然造化之玄妙。
如今的我们,却已经远离了与自然朝夕亲近的生活。在异化到已经不辨四季的现代文明当中,有空调造就人工气候,有建筑提供人工环境,食物大概是人与大地相联系的最后纽带了。无论是新鲜的蔬菜水果,还是无华的五谷杂粮,在它们或美艳、或纯朴的外观之内,都深深地镌刻着自然的痕迹。
最好的食物,总产于某个特殊的地域,成熟与某个特定的节气。龙井茶让人们想起西湖的柔美,哈密瓜则让人们向往吐鲁番的风情。人们把这些食物放在餐桌上的时候,也总会有心或无意地,品位来自遥远地方的山川灵气,佳肴美酒尝遍,英雄迟暮之时,人们心中念念不忘的,还是儿时家乡的事物。西晋张翰的“莼鲈之思”固然有些作秀的成分,但正因合乎天理,才被后人代代传扬。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