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自然的时代
中国地理景观审美
标签: 观点地理
一位研究中国文学史的外国学者感慨道:“自古以来,中国文学很少不谈到自然的,中国文人极少不歌唱自然的。纵观整个中国文学,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人认为只有在自然中,才有安居之地,只有在自然中,才存在真正的美。”中国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起源于南朝。南朝时代,是一个歌唱自然的时代,是审美性的自然观确立的时代。在都市物质文化热火朝天的今天,我们不妨回到南朝去做一次“历史游”,放宽一点身心,缅怀一回祖先,体味一番那个初唱自然的时代的古歌。
随口说一句“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歌咏自然之美,是很不准确的。《诗经》中有许多作品吟咏的与其说是“自然”,毋宁说是“自然物”。《诗经》提到自然物不是为了吟咏自然,而是为了利用自然物进行所谓的“比兴”。诗中所描绘的多是自然物的形状、状态,而不是形状之美。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小雅采薇》)
《楚辞》中的自然是幻想世界、神仙世界。虽然有一点客观地写景与借景生情,但不是主要的。到了辞藻华美的汉赋时期,赋中所描写的自然,范围也仅限于游猎场所、宫苑和都邑附近的山川,后代文学中所表现的山川池林的秀美、自然景物的千姿百态,在汉赋中是基本看不到的。所以,直到汉代,人对于自然美还没有什么特别明确的意识。
真正的山水田园审美诗作始于东晋。而先前正是玄风盛行的时代。西晋以来,玄学(即老子、庄子、佛家的抽象论说)昌盛,诗歌多玄言,称“玄言诗”。比如:“缅哉冥古,邈矣上皇。夷明太素,结纽灵网”(《赠谢安》)。“上皇”、“太素”是什么,今天的读诗人不可能明白,所以这样的诗不会在后世广泛流布。到了东晋,有些“雅士”以为宦场充满“尘垢”,因此到山水间“散怀”,开头还是“以玄对山水”,对出来的依然是玄情。比如“太虚辽廓而无阂,运自然之妙有。释域中之常恋,畅超然之高情”。这首诗叫《游天台山赋》,其实作者孙绰并没有果真趋身到天台山去,而只是“遥为其赋”,依托辽廓自然,解释俗恋,抒发一下超然高情。这里的“高情”还是玄情,并不是山水审美。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