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个地理大国,应分三个时区计时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1年第02期 作者: 梅忠 

标签: 观点地理   

由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东西部地区交流越来越频繁。特别是在今后长期开发中西部战略中,中国应当变单一的北京时间(即东八区时间)为三个时区的计时方法。即再增设东七区、东六区二个时区。

一昼夜划分成24个小时是人们为了生活的方便而人为规定的。以每15经度为一个时区,全球360个经度正好分为24个时区。从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本初子午线(经度0°)起,向西向东各7.5经度为零时区(亦称中时区),再向东每15经度为东一区、东二区……至东(西)十二区;向西每15经度为西一区、西二区……也至东(西)十二区。共24时区,东(西)十二区的中心线(南、北半球各有一段为折线)即为国际日期变更线。

虽然在理论上是每15经度为一个时区,但在大陆上一般均是以政区界线作为时区划分依据。许多国家由于横向距离和面积都小,多为一个国家一个时区,而且有许多国家共一个时区。但对于一些东西跨度较大的国家,为了克服地区时差,还在一国之内划分了许多时区。如俄罗斯自东至西约170个经度,分10个时区;加拿大横跨80个经度,分4个时区;东西跨度比中国小的美国本土和澳大利亚也分别分了4个和3个时区。相比之下我国大陆面积达962万平方公里,东西跨62经度仅有1个北京时间(即东八区时间),北京时间对于东部地区来说属正常范围,而对西部地区来说时差显得太大了。例如,乌鲁木齐在北京以西约30个经度,当北京时间12点正时,乌鲁木齐居民所看到的太阳的位置,只是北京居民10点正时所见的太阳位置。统一时区不仅造成生活的不便,也造成能源的大量浪费。

造成单一时区有历史上的原因,解放前中国的广播电台很少,居民所拥有的钟表也少,中西部地区人口大部分从事农业,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实行多时区计时既无必要亦无可能。经历了解放后几十年的发展,在中西部的许多地方建立了大功率的无线广播电台、电视台,也就是说有了足够的报时设备。工商企业大量发展,促使中西部对国内外交通、电讯、能源上大量交流。大部分居民家庭和个人也都有了钟表,对实行分时区计量既有迫切的需要,也有实现的可能。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