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布里斯托尔研究蝙蝠

琼斯是研究蝙蝠的学术带头人,发表的论文很多,其中三次发表在着名的科学期刊《自然》杂志上
10多个小时的航程,似乎迷迷糊糊地睡了一会儿就到了伦敦。下飞机时,已是傍晚,我搭乘最后一班长途客车直奔英格兰西海岸的贸易港——布里斯托尔。
布里斯托尔有人口32万,这里有人类居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铁器时代,近几百年来,她一直是英格兰的几个大城市之一。一本导游书中这样描述布里斯托尔:“她位于塞文河口,曾被誉为是集中了全欧洲船只的贸易港。1497年,约翰·卡博特便是由此港出航,发现了新西兰岛。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这座城市遭到德军炮火的猛烈袭击,损失惨重,但在战后又迅速复兴。”不过,我此行的主要目的既非凭吊古迹,也不涉及贸易,而是到布里斯托尔大学生命科学院做客座研究。

最近20—30年,发达国家对翼手目动物蝙蝠的研究日益增多,道理很简单:蝙蝠不仅在仿生学方面很有研究价值,而且像蝙蝠这类夜行性飞行哺乳动物是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农、林业害虫最主要的天敌,这其中仅此一项便值得人类花大气力去研究和保护蝙蝠了。关于蝙蝠的行为学与生态学研究,布里斯托尔大学生命科学院的蝙蝠生态学与声学研究组是一个实力雄厚的单位,该研究组的负责人琼斯副教授算得上是该领域的一个重要带头人,他几年来发表了近百篇论文,其中三次发表在着名的《自然》杂志上。我早有意来此登门拜访,通过一个美国同行的引荐,我几个月前与琼斯博士取得联系,他看过我的简历后非常欢迎我来做客座研究。于是,应他的邀请,受中国科学院和英国皇家学会的资助,我踏上了英国的土地。

到达布里斯托尔,已是晚上10点多钟,琼斯和他的学生如约在汽车站等候。琼斯个头不高,让人一见面就能感觉到是个典型的学者:稍微有点不修边幅,说话、甚至连外貌都带着腼腆;第一次见面,他自我介绍时甚至没想起握手。将行李从长途汽车移到车里,我们直奔我的临时住所——波威尔城堡。一进房间,我便明白了为什么皇家学会提供给我的数额不菲的资助有一半花在了住房上,房间里办公、厨房、浴池等各种设备一应俱全、干干净净。尤为突出的是:这里是布里斯托尔风景最好的地方——从东侧的窗子向外望去,整个布里斯托尔城尽收眼底,此时正是万家灯火,一片辉煌;从北侧的窗子向外望,当地着名的建筑——克利夫顿吊桥挂着数不尽的小彩灯,勾勒出优美的轮廓。到达布里斯托尔的第一感觉:很不错!美美地洗了一个热水澡,我便倒头进入梦乡。
责任编辑 / 徐健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