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章 锦上如何添花?

中国传统书画创作过程中,钤印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红色的印章与墨色的作品宾主分明,却又浑然一体。只有恰当钤印,方能为作品锦上添花。图中,一幅刚刚完成的书法作品,正待作者钤印。
鉴赏章会“毁”作品吗?
网络上,人们常常称乾隆皇帝是“盖章狂人”,但凡曾经收藏在皇宫大内的书画名作,都“逃”不过他的印章。据说,乾隆皇帝的书画鉴赏印,一共有上千个之多!尤其是那些他喜欢的作品,更是品鉴不休、“盖章”不辍。盖一个两个鉴赏印根本不够,十几个、几十个都有可能。看到一幅稀世书画名作上,盖着这么多鉴赏章,难免会有人发出这样的声音:印章把画给“毁”了。
事实真的如此吗?
纵观中国书法史,历代名家法帖的收藏者,都会在作品上钤盖自己的印章,从一枚枚收藏、鉴赏章上,可以看到作品的流传次序,堪称印出来的历史。而藏家们盖章,无论钤盖的位置、印章尺寸大小、形状使用,皆有一定讲究。
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冯承素摹本《王羲之〈兰亭序〉》,据说是唐太宗时期书法家冯承素,根据东晋着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手稿所临摹的作品,其文潇洒优美,字迹飘逸灵动,深受人们的关注与喜爱。因此,历代帝王、文人墨客、收藏大家在鉴赏之后,都禁不住会钤盖上自己的印章。
责任编辑 / 周玥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