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印 刻出风雅乾坤来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9年第10期 作者: 白马 

标签: 文化遗产   文物故事   文化符号   

文人爱风雅。所藏之书,所绘之画,所观之物,都要用印章来标记。一杆铁笔,两行篆文,足以吟风弄月、托物抒怀、借古讽今。文人印里有乾坤。

上海博物馆里藏有一幅北宋书法家米芾的作品《参政帖》,不过三行二十七个字:“苏太简参政家物,多着‘邳公之后’‘四代相印’,或用‘翰林学士院印’,芾记。”——曾经担任过宋太宗朝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苏易简,是位收藏大家。他家藏品上盖的印有三种,分别是“邳公之后”“四代相印”“翰林学士院印”。

苏易简这三方印章有什么门道?米芾又为何特意为苏家的印章做记录?

隋唐以后,文人印与具有社会政治经济功能的官方印章在风格和功能上呈现了不同的发展趋势。印章广泛参与到了文人的书画创作和鉴赏活动之中,而文人也开始设计和篆刻自己的私印。印与诗、书、画一起,成为了文人艺术生活和精神世界的象征。
供图/文人空间
清 田黄石印章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收藏印上的个性

一切要从文人印说起。文人印,顾名思义,是文人墨客使用的私人印章。这类印章最常出现的场合,就是书画作品。最早的文人印,并非书画上的姓名款识。魏晋和唐五代、北宋早期的传世书画作品上,都没有款识印章。反倒是用于收藏的印章,很早就出现了。

一般认为,收藏印的产生与兴盛,与唐代皇宫内府热衷于收藏书画、书籍的风气息息相关。《唐会要》记载,唐太宗贞观年间,内府奉旨寻访王羲之等名家的真迹,“人间古本毕集”。经过魏徵、虞世南、褚遂良等人的鉴定后,珍品被整理收藏,并“以‘贞观’字为印,印缝及卷之首尾”。“贞观”印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收藏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