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玺在手 天下我有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9年第10期 作者: 豆子 

标签: 文化遗产   文物故事   文化符号   

玉玺是皇帝的印信,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从秦始皇制六玺到清乾隆帝钦定二十五宝,皇帝要这么多玉玺做什么?

传国玺之谜

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夏,陕西鄠县(今西安市鄠邑区)人毛志学在河里洗澡时,无意拾到一块玉印。这印方方正正,色白微青,螭钮。毛志学猜想是枚官印,不敢私留,便上交了官府。几经辗转,玉印到了陕西都指挥使杨敬手中,他见印文刻划奇古,不像官印,倒更像是古物,便拿出书来仔细辨认,经过一番比对,竟看出印文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这可是秦代传国玉玺的玺文!

图为交泰殿内景,二十五宝列于宝座后方及两侧的宝案上,外罩织金龙纹锦套(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柳叶氘)。
图为清代“皇帝之宝”,栴檀香木质。皇帝登基、皇后册命、皇帝大婚及发布重要诏书时,都要使用此印。是清代二十五方宝玺中,使用频率最高、范围最广的宝玺(供图/FOTOE)。故宫交泰殿是清代的宝玺保管机构,清二十五宝皆秘藏于此殿中。

相传,秦始皇令人取蓝田玉制作了一方传国玺,上有丞相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寓意君权天授,国祚绵长。此后,传国玉玺被视作王朝正统合法的信物,是后世帝王们梦寐以求的国宝。

如今,杨敬手里这枚玉印,既有如此刻文,当然大吃一惊。他赶忙进一步测量玉印的规格:厚一寸,连钮高二寸,方围一尺四寸,连数据也和古书上记载的差不多。为保无虞,杨敬火速请来陕西巡抚熊翀(chng)等人一同鉴宝。最终,大家都认定是传国玺无疑。这可是件大喜事啊,秦制传国玉玺重现天日,说明当下朝政清明,是祥瑞之兆。熊巡抚很激动,决定进京献宝。

熊翀把玉玺及奏章送入宫后,弘治皇帝也很激动,他立刻命礼部尚书傅瀚考辨真伪,然而经过考察后,傅瀚断定这东西是假的,理由是篆文笔法不对,印钮也和史载的缺一角等情状不同,必然是后世摹刻。这件奇事,记载于《明史》。

责任编辑 / 张舒羽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