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延庆发现“辽代首钢”
北京作为都城的历史,要上溯至辽南京析津府。五代后晋的皇帝石敬瑭认契丹首领为父,将幽云十六州拱手让出,直接便宜了北方草原民族踏过太行山,一举占领了居高临下、坐看华北的京畿一带。宋朝初兴,曾先后统一南方、降服北汉,气势如虹,本欲顺势而上夺回幽云十六州,未料在今日北京西直门外高梁河惨败给辽军,自此士气大挫,以致后来只能与之签订澶渊之盟,苟且偏安;而辽人则将幽州升为“五京”中的陪都之一“南京”,以镇中原,其城池位置大抵就在现在的北京广安门四周。

大约千年的时光过后,辽代已然成为北京城一抹面目模糊的回忆,除了依然高耸入云的辽天宁寺塔,人们已经罕能注意到北京的辽迹。不过,一次于2011-2014年展开的考古发掘,再次将契丹民族雄霸南京析津府的历史呈上。由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延庆区文委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在北京市延庆区大庄科乡的燕山群峰中,发现了迄今国内所见保存冶铁炉最多、炉体保存最为完好的辽代冶铁场所遗址——有人贴切地喻之为“辽代首钢”。

契丹人如何冶铁?
来自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的刘乃涛,是本次考古发掘的领队。回忆起大庄科乡,他记忆犹新。有别于城区的都市景象,这里山路蜿蜒、长城匍匐。2005年,大庄科乡水泉沟村村支书谢久所在自家盖房时意外地发现了一座“窑”,自然而然将其联想为为长城烧砖的砖窑,并上报了文物部门。最初搞不懂这些“石头疙瘩”有什么挖头的当地村民,大概不会想到,这处发现,最终在2015年4月摘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殊荣,专家盛赞其为“宋辽时期中国冶铁遗址的典范”。
冶铁,是国家的命脉所在,也曾是改变中华文明进程的划时代发明。中国人从西周晚期即开始掌握冶炼和使用生铁的技术,并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形成了以生铁冶炼为基础的一整套钢铁冶金体系,直接促使中国历史走入铁器时代的新纪元:铁质农具将荒地开垦,铁质兵器助战将杀敌,仪礼治国的分封制最终因此被效率至上的郡县制取代……冶铁的重要性,即便在千年后的草原民族心中,同样不言而喻。实际上,高质量的铁器,就是辽人引以为豪的致胜秘诀,辽帝还曾将铁刀作为礼物馈赠于宋帝。然而遗憾的是,契丹的铁器究竟如何冶出,因为缺乏相对完好的冶铁炉发现作为实物证据支撑,所以在此之前一直令考古学家不甚明了。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