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出蟹中鲜
标签: 食锦谈
近些年有种叫“秃黄油”的食物,追随者众多,红透半边天。我第一次跟别人学着用这个词儿,大概是2011年。在古时典籍里,并没有这个词,据说是苏中方言。它的极品搭档,原本只是食物里的一介布衣——白米饭,搭配出一碗“秃黄油拌饭”,就成了迷倒人的尤物,可见其实力。“秃黄油”倒底是怎样一种存在呢?
中国人爱蟹,蟹有各种风趣的别号,唐人卢纯说“四方之味,当许含黄伯第一”,“含黄伯”即指应季的肥蟹。至于这个名字看中的,乃是蟹膏与蟹黄。明代浙江青田人刘伯温最喜欢吃“蟹黄兜子”:取大熟蟹三十只,将其中的蟹黄和蟹肉剥出,同细切的生猪肉、香油炒的鸭蛋一起调制成馅,包成“兜子”蒸食。少了蟹黄的香气就不美,因而叫“蟹黄兜子”。

传统取蟹黄与拆蟹粉
螃蟹好吃,但食蟹却不方便。过去讲究的人家,都是命人将蟹中的蟹黄、蟹膏和蟹肉拆取下来,再做成各种蟹粉美味来吃。梭子蟹与大闸蟹的拆法基本相同,要先将蟹捆绑或翻转后蒸熟,再揭盖挖黄和剔取蟹肉,蟹腿、蟹钳中的肉则用签子剜出,这样得到的就是全蟹粉了。与想象不太一样的是,传统上拆蟹粉,只用简单的工具(勺与签子),即可高效完成。
螃蟹好吃,但食蟹却不方便。过去讲究的人家,都是命人将蟹中的蟹黄、蟹膏和蟹肉拆取下来,再做成各种蟹粉美味来吃。梭子蟹与大闸蟹的拆法基本相同,要先将蟹捆绑或翻转后蒸熟,再揭盖挖黄和剔取蟹肉,蟹腿、蟹钳中的肉则用签子剜出,这样得到的就是全蟹粉了。与想象不太一样的是,传统上拆蟹粉,只用简单的工具(勺与签子),即可高效完成。
外国人不会对蟹黄情有独钟,美国人对待当地特产“珍宝蟹”就是一例,在工厂里一刀劈开蟹肚,剜出两块核桃大的蟹肉,包装出厂,而其他部分全部扔进挤压机,出来的碎肉制成蟹酱,为海鲜菜做调味料,壳粉则成为饲料,美其名曰物尽其用。
这大约是因为剥蟹是个挑战。民国时期,大户人家常有吃蟹比赛,每到季节,几家的小姐坐在一处,仗着吃蟹工具——“蟹八件”,个个大显神通,剥出蟹粉后,将剩下的蟹壳又拼回,上戥子一约,轻者获胜,这似乎算得上吃的雅趣之一。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