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之名 | 苏轼的误会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行经湖口(今江西九江湖口县),在长子苏迈的陪同下,顺路游访了位于此地的石钟山。由此诞生了一篇千古名作《石钟山记》,讲述了自己探究石钟山得名缘由的故事。有趣的是,对于石钟山得名的探索,前有古人后有来者,竟持续了一千多年,苏轼只是其中的一个“过客”。
有史可考的第一位探险家,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记录了他的观点:石钟山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在他之后,唐代贞元十四年(798年),隐居庐山的白鹿先生李渤寻访石钟山,在水潭中遇到两块石头,叩击之后皆发出声音,一块清脆响亮,一块厚重模糊,停止敲击后,余声经久方歇。因此作《辨石钟山记》一文,认为这才是石钟山得名之由,郦道元错了。
与两位前辈相比,苏轼更具探访精神,月明深夜,在山石“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的恐怖氛围中,苏轼乘舟直至绝壁之下。所见也因此别有气象:山下多穴罅,水波涌进,有“噌吰”之声如钟鼓不绝;且大石中空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二者相互呼应,苏轼恍然大悟。
在《石钟山记》中,苏轼感慨道:“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苏轼探求得来的缘由,和郦道元差不多,但更为详细。然而,当苏轼提笔嘲讽李渤时,或许想不到数百年之后,自己也会沦为他人嘲讽的对象。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