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名何处来?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8年第09期 作者: 魏大帅 

标签: 遗产风景   文物故事   文化符号   

地本无名,名由人造。中国地名源远流长,其中隐藏着什么有趣的信息?
地名如诗
图为福建霞浦的海滩。“霞浦”之名,和它的景色一样优美,如此诗意的地名,在中国遍拾皆是,如雁荡、云栖、瑶琳、仙游、灵隐……虽未身临其境,也能从地名中感受到梦幻般的美好意境。供图/视觉中国

地名的诞生

地名是一种生存技能。动物对自己生存和活动的环境都有一定的记忆,或曰领地意识。这是动物的本能。比如大草原上的狮子,能辨认去哪里狩猎、去哪里喝水,也能找到回家育仔的路。它们通过咆哮和尿液气味标记领地,这种独特的气味,就是狮子们在大草原上标记的“地名”。

人类也不例外。考古发现的原始人类的遗迹,多在水旁河谷,即证明早期人类对自己的生活环境有着特定的需求。着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说:“在原始公社时期,人们对于其生活的地区,必须有一定的认识才能生活下去。最初,他们必须知道到什么地方去捕鱼、打猎,到何处去采集作为食物的果实和块根。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渔猎时代。

“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畜牧业和农业的萌芽,又从一个地区的停留生活地定居下来,这就要求他们对自己所居住的周围环境,更加熟悉了解。他们不但要知道水泽的分布、地势的起伏等,还必须知道气候的特征以及地方的种植的可能性,他们不但要辨别方向,而且还要计算路程。”当人们为了和同伴交流,对周围的地理环境进行标记,地名就诞生了。

一个地方有了名字,就有了人气,不再蛮荒。在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黄河下游流域,由于战国以前没有统一的河床,经常是洪水滔滔,泛滥横流。人们不得不居住在地势高亢的地方,躲避水患。渐渐的,在这种高坡台地上就形成了聚落,被人们冠之以“某丘”之名。这种地名,象征着居住的安全,直到现在,这些地区还保留着众多含“丘”字的地名。相应的,黄河中游地势稍高,没有太多水患,人们便选择在地形平坦又近水流处居住,所以这里的地名多含“原”字。

责任编辑 / 陈伟峰  图片编辑 / 吴西羽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