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1938-1944 | 大轰炸
一个叫“三毛”的孩子
2017年12月14日上午11点20分,东京高等法院作出二审判决:维持一审结果,承认重庆大轰炸历史事实,但驳回诉讼原告要求日本政府谢罪赔偿的请求。法官宣判之后,原告团团长粟远奎当即表示,抗议不当判决。
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败诉了,收到粟团长发来的消息,我脑中浮现出一个人的身影——王西福。五年前,还是大学生的我,带领着一支20人左右的团队,开始了重庆大轰炸口述历史工程的取材工作,而第一个受访对象,便是他。
1937年全国性抗战爆发时,4岁的王西福坐在父亲挑的一个扁担筐里,从上海坐火车到宜昌,而后步行数月,逃难至重庆。此后的苦难经历,都与三个字有关:大轰炸。
1939年5月3日,重庆渝中半岛,黄花园大桥桥墩旁,有一家面馆。中午要吃饭的时候,王西福和小伙伴看见天空出现三架一组的飞机,数一数,总共9组,27架。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