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牍时代的荣光复生

最早的书籍
将数十根竹木条用麻绳编联成册,构成了早期的书籍样式。简牍留给后世无数“财产”,比如持续几千年的竖写左行的格式;书籍的计量单位“册”“编”等;连篇累牍、残篇断简等
成语……
供图/视觉中国
将数十根竹木条用麻绳编联成册,构成了早期的书籍样式。简牍留给后世无数“财产”,比如持续几千年的竖写左行的格式;书籍的计量单位“册”“编”等;连篇累牍、残篇断简等
成语……
供图/视觉中国
中国现存最早的法典律文
1975年12月,湖北省一座名为云梦的小县城,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
12座战国至秦代的墓葬,在一片名为睡虎地的土地下静静躺了两千多年。在考古人员挥动第一下手铲之前,或许没有人能够想到,由此出土的文物,之于中国的历史,会有怎样的价值与意义,会带给世人如何的震撼。
编号M11的秦代棺椁内,一副尸骨保存较好:男性,40多岁。就在他的身体四周,密密麻麻地铺放了1155枚简牍。简长23.1—27.8厘米,宽0.5—0.8厘米,时间跨度从战国晚期到秦始皇时期。这是考古史上第一次发现秦代简牍!后来,它们被称作“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
在此之前,我们通过什么来了解秦帝国?传世文献比如《史记》,告诉了我们秦国的历史发展;在睡虎地秦简发现的前一年,秦始皇陵兵马俑现世;还有一些零零散散的文物,诉说秦国的只言片语……但是,对于秦国法律、社会、经济的具体面貌,几乎一无所知。这1155枚秦简上的几万字,便填补了这些空白。其中有中国现存最早的法律条文、最早的勘验程式,同时出土的另一座M4秦墓中有最早的家书。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