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黄纸 此纸最尊贵
翻开一本装帧精美的书籍,你可曾注意到,它的纸张往往并非雪一样的白色,而是泛着淡淡的微黄。在一些笔记本包装上,还打着“米黄色纸,不伤眼”的广告。黄色纸张对眼睛的好处,已经被光波实验所证实,因为人的视觉神经细胞对黄色最为敏感,因此它能适当缓解阅读的疲劳感。十几年前,上海市就推行过黄色纸张的教材簿册,来保护中小学生的视力健康。今天,淡黄色的纸张,已经悄悄地成为了一股潮流。

唐代规定,诏书和下行公文,需要用染色的黄麻纸书写。因此,皇帝颁发的公告被称为“黄榜”。随着科举制度日渐成熟,登科者的名字,要用黄纸书写并加以公示。于是,登科榜也称“黄榜”“黄甲”。图为北京国子监展出的清同治年间登科榜,即书写在黄纸之上。
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西西
其实早在纸张开始普及的魏晋之际,黄纸就已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在之后的几世纪中,它更长期引领潮流风尚,成为官方公文用纸的首选,文人墨客的心头之爱。难道古人早已知晓黄纸护眼的秘密?还是另有其因?
请出司马懿的黄纸诏书
在造纸技术普及之前,古人书写的载体,主要是简牍,政府的文书档案自然也不例外。我们很容易想象,当时的朝廷需要为笨重的简牍付出怎样的行政成本。因此,当造纸技术成熟、纸本时代来临之际,官方也迅速地对这股潮流做出了反应,下令以纸取代简。史载,东晋政府下诏:“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诏书前半句似乎在回应时人对于纸的质疑。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纸张的扩张必然遭到阻力,“简牍更为敬重”应该就是当时一种保守的言论。而政府出于节省成本、提高效率的长远考虑,特下诏令来促成这一次变革,而变革的主角,正是“黄纸”。
“黄纸”在历史中担任主角,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三国志》记载,魏明帝病重,打算任命燕王曹宇等人为辅政大臣,于是让中书监刘放和中书令孙资负责起草诏书。但二人向明帝表示,燕王不堪大任,不如以曹爽代替,并且将太尉司马懿也召进宫来,一同辅政。明帝一向信任刘放和孙资,于是“即以黄纸授(刘)放作诏”。用一份黄纸诏书,将司马懿请出了家门,也把曹氏江山拱手交给了司马家。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