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吃到“爆”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8年第06期 作者: 韩韬 

标签: 食锦谈   

中国的食物,有的要吃一个“巧”,有的则要吃一个“拙”,各有讲究。比如包子、涮肉一类,与其花心思将榴莲、奶油这等新奇玩意儿包进包子里,或把一盘肉摆成个“羊”形,真不如实实在在端上好肉,一路“拙”下去吧。

古法爆炒『过火』技法
过火』是后厨最火爆的演出,厨师在炒菜颠勺时,利用炒锅边缘溅起的油将明火引入锅内,令肉类食材在高温中快速变熟,这种手法即为『过火』。哔哩作响的火焰,带给菜品脆嫩的口感、特有的焦香,同时也是大师傅厨技的展露。

而“酿豆莛(tíng)”这样的文人菜则必须巧吃,用牙签逐根掏空汆过水的豆芽茎,酿入细如发丝的鸡茸、火腿,再下锅快炒,据说以前孔府厨师做此菜,两个人要做足两个时辰,精致得让你叹息。

还有一些菜需得拿捏在巧拙之间,靠着一套完整的烹饪技法,从备料到烹制,从上桌到下肚,一气呵成,看似朴拙平常,实则处处皆有巧妙,不能差一分一毫。一种叫“爆”的菜,即属于此。

老北京的“爆肚儿”算不算?算。川菜里的“火爆腰花”勉强也可以算。然而“爆”的真正技法,应属鲁菜。名目上分为三种:依调料称“酱爆”;依配菜称“芫爆”、“葱爆”;依烹饪介质称“汤爆”。而各地称“爆”的,或者名不副实,或者是有样学样。

责任编辑 / 刘睿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