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 | 明前螺,赛过鹅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8年第01期 作者: 赵恺 

标签: 遗产风景   文化遗产   文物故事   

一个吃螺蛳的高手,是无需借助任何工具的。单凭唇齿一吸,仲春时节最撩人的鲜味,便尽入其口。那是来自江河水泽的慷慨馈赠。

据说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真正学名为“螺蛳”的生物,不仅为中国所独有,且只分布于云南省内的高原湖泊。而活跃于江浙人餐桌上的所谓“螺蛳”,其实学名叫“方形环棱螺”。虽是不同之物,但“螺蛳”这个俗名,显然早已嵌入了江南的日常生活,成为食客的“心头好”。

草根美馔
稻田、池沼、湖泊、河沟……螺蛳选择在腐殖质较多的水底栖息,生长环境决定了它的“草根”属性。图中一人正在护城河里抓螺蛳。江浙一带,螺蛳于春分前后上市,三四月间正是它最肥硕的时节。

昔日的江南民居大多褊狭,那些善于利用空间的主人,往往会以“螺蛳壳里作道场”自嘲。对于胸有成竹的事情,亦多冠之“三个指头捏田螺”,以形容十拿九稳、手到擒来。甚至于电台、电视台中一些主持人口齿不清、吐字含糊,也会被戏称为是“吃螺蛳”。

“螺蛳”在江南的地位,根源于它的美味。江浙一带,螺蛳一般在每年3月上市,6月落市。经过一个冬季的蛰伏滋养,河边溪涧中的螺蛳大多体形肥硕。无论营养还是口感,都在三四月间,即春分前后,达到巅峰,因此才有了“明前螺,赛过鹅”、“三月螺蛳四月蚌”的民谚。

春暖花开的季节,举家远足踏青,螺蛳的确堪称一味时鲜。又据传统医学理论,螺蛳肉味甘、咸、无毒,有清热、利湿、退黄、消肿、养肝等作用,因此既是美食,又是药膳。就连螺蛳壳亦可供药用。年久陈旧的螺壳,壳外的角质膜已消失,呈灰白色,中药名“白螺蛳壳”。其药性甘淡、寒,具有清热利水、明目之功效。可用来治疗痰热咳嗽、反胃暖气、胃痛吐酸、目赤翳障、脱肛痔潺等症。

责任编辑 / 郭婷  图片编辑 / 陈敬哲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