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面 舞台淬炼的绝代风华

艳晶晶花簪八宝填
“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这是《牡丹亭》里杜丽娘的经典唱词。图中女子所扮演的,即是在对镜理妆的杜丽娘。何止是艳晶晶的花簪,她所戴的是整幅华丽的点绸头面,仿佛把“三春好处”都戴在了头上。供图/凝曦影坊
“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这是《牡丹亭》里杜丽娘的经典唱词。图中女子所扮演的,即是在对镜理妆的杜丽娘。何止是艳晶晶的花簪,她所戴的是整幅华丽的点绸头面,仿佛把“三春好处”都戴在了头上。供图/凝曦影坊
梳水头:雌雄莫辨的戏曲“变性术”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刚到而立之年的秦腔花旦魏长生来到京师,加入秦腔戏班“双庆部”。他甫一亮相,原本上座率不佳的“双庆部”,立即变得观者如堵,人们争相倾掷缠头,竟令京中其他戏班黯然失色。
魏长生的表演,做工细腻,唱词通俗易懂,腔调清新动听,确是一流境界。不过他受到如此狂热的追捧,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用当时人的话来说,就是他的扮相“与妇人无异”。中国传统的戏曲舞台上,女性角色都由男旦扮演。这就带来一个问题——男人如何才能看起来像女人?对此,旦角的头部和面部改造极为关键。
在此之前,旦角的头部通常是用纱布包出想要的发型,俗称“包头”,今日的老旦仍采用此种装饰方法。魏长生却别出心裁,创造出“梳水头”之法。也就是通过假发假髻的运用,让艺人脸型更加完美,更接近女性。这“水头”到底怎么梳,魏长生未留下戏像。京剧大师梅兰芳推测,它应该类似于现代舞台上的梳大头、贴片子。大头,就是发髻绾在脑后,呈椭圆形,垂下长长的线尾子,象征着女子乌云般的秀发。
“梳水头”就如神奇的“变性术”一般,让戏台上乾坤颠倒,雌雄莫辨。不过男旦虽纷纷“梳水头”,头型仍大同小异,要表现不同角色之间的差别,还得借助服与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