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耳 保卫耳朵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7年第12期 作者: 迦陵千叶 

标签: 历史拾遗   文化遗产   文物故事   

如今各类保暖材料御寒表现十分优秀,“冻掉耳朵”的出现频率似乎也越来越低,可在没有这些技术的古代,人们也一样有法子保住自己的耳朵。请输入引言
耳上戴桃盼春风
少女耳朵上所戴的,是一对保存完好、绣工精美的近代暖耳。从图中可以看到暖耳与头部的比例关系。这类桃形暖耳布料内层都会经过上浆,柔软的布帛经这一步骤后,会变得挺括有型,以便轻松配戴,其效果类似于今天的衬布。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迦陵千叶

就如每个班里都有一个勤奋又时运不佳的学渣,在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中,明朝崇祯帝朱由检应该算得上一个。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横扫山西,大明江山摇摇欲坠。深陷绝望的崇祯临朝时叹到:“朕非亡国之君,事事皆亡国之象。”三个月后,崇祯写下了类似的句子:“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便以身殉国。

其实崇祯怨天怨地的,也并不算错。他所理解的上天降罪,就是连年的天灾,自登基以来大旱大涝,飞蝗蔽天,疾疫肆虐,一刻也没消停过。而这些天灾,其实与当时全球性的气候变化有关,即时逢明清之际的小冰期。一般认为,大约于明中叶,气温骤降,到了明末清初,更是极为寒冷的时期。清初叶梦珠所编纂的《阅世编》中就曾提及,因天气寒冷,江西地区的贡品柑橘,常被冻死,以至于橘农都不敢再种。

人们形容天气冷时,常说冷得“冻掉耳朵”,耳朵因为血管较少,在极寒天气里容易被冻伤。在这段漫长寒冷的时期,耳朵的保暖之物就显得尤为重要,有一样东西在时人笔下,开始频繁出现——暖耳。

责任编辑 / 黄鑫  图片编辑 / 朱浩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