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山居旧藏圆明园文物 1860年劫后的流散往事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7年第10期 作者: 李晓欣 

标签: 历史拾遗   文物故事   博物馆记   

一座英国绅士的乡下别墅。一个圆明园瑰宝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的传奇。

400英镑够买几件圆明园文物?

壁炉里的柴火烧得噼啪作响,俱乐部大厅突然钻进一股冷风。一个蓄着络腮胡子的男人推开门走进来,又转身把门关上。他找了张椅子坐下,先是与旁人熟络地聊起不久前在战场上的遭际,随后提高音量说:“我想转让一批从中国夏宫带回来的皇家珍宝,不知在座哪位绅士有意?” 俱乐部经理轻轻一抿嘴,眼光投向了坐在大厅中央的阿尔弗雷德·莫里森(Alfred Morrison,1821-1897年)——纺织业大鳄詹姆斯·莫里森(James Morrison,1789-1857年)之子,痴迷收藏和赞助艺术,的确是最佳人选。

圆明园“战利品”
这张老照片的拍摄地点,是英国威尔特郡乡下的一栋私人别墅——放山居(Fonthill House)。室内陈列的大小瓷器绝大部分来自中国,最多时近两千件。其中半数是1861年房主阿尔弗雷德·莫里森花400英镑从高级军官手上买下的圆明园“战利品”。

这个卖家——亨利·布拉汉姆·洛克(Henry Brougham Loch,1827-1900年,汉名罗亨利)刚刚从远东回来。1857年,他以私人秘书的身份,随额尔金伯爵赴华处理第二次鸦片战争事宜,后与英方谈判团员巴夏礼(Harry Smith Parkes)等人被清军俘获,饱受虐待。以此为由,额尔金于1860年10月18日下令火烧圆明园,以报复清政府。此前的6日至9日,这座皇家园林遭英法联军洗劫,大批皇室器物被抢,沦为进贡两国君主和奖励士兵的战利品。

1861年春发生在伦敦旅行者俱乐部的这一幕,只是我的臆想。罗亨利与莫里森的交易没准是在私底下协商进行的,毕竟二人极有可能早就认识——罗氏的父亲与詹姆斯·莫里森同为辉格党国会议员,在会议中共席。而罗氏卖给莫里森的圆明园旧藏,大概并非他亲自所掠。当年士兵们抢到的器物必须悉数上缴,除预留给维多利亚女王的贡品之外,其余皆在军团中公开拍卖。罗亨利也并没有把他的战利品全部卖给莫里森。至少在1861年5月27日,他就通过佳士得拍卖行出售了七组圆明园器物,包括两件水晶雕塑、一对象牙筷子和数件陶瓷。

19世纪中期的英国社会,对中国艺术的认识、收藏和交易还极其有限。以陶瓷为例,能称得上专门性收藏的,只有惠斯勒和罗塞蒂这样的艺术家。然而中国瓷器却经常出现在上流社会乃至普罗大众的餐桌上,作为人们品尝茶、土耳其咖啡及南美巧克力等热饮的生活必需品。有需求就有大捞一笔的商机。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明明知道材质易碎、空间有限、不便运输,英国人仍然不遗余力地要从圆明园掳走海量的瓷器。

责任编辑 / 郭婷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