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撑
走方郎中手里的串铃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7年第06期 作者: 朋朋 

标签: 历史拾遗   文物故事   

提到“虎撑”二字,可能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听说。它是一种特别的铃,旧时走街串巷的游医手里常会举着这种工具,边走边摇,以招揽生意。虎撑,又名“虎衔”、“报君知”,老北京人也称之为“虎撑子”或“镯子”。

上图是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清代虎撑。

虎撑一般是铁或铜质的圆环造型,外圈留有一道缝隙,环内中空,里面有两到四颗圆珠,拿在手里摇晃时,会发出清脆的响声,可以起到广而告之的作用。历史上,不同时期的虎撑形状大致相同,只是材质有别,大小不一,金属圆珠数量也存在差异。上海中医学院医史博物馆里收藏着一件宋代虎撑,正面图案是日月星辰,中间穿以罗形云纹,背面图案为八卦,各符号之间同样以云纹装饰,看上去非常精致。北京同仁堂博物馆的展厅里也陈列着数个从民间征集到的虎撑,见证了旧时游医的奔波辛劳。   

美国人康士丹在1936年出版了一部图文并茂的小书《京都叫卖图》,描绘了清末民初北京街头的市井风情。上为书中一幅插图,表现了游医郎中持虎撑沿途招揽生意的场景。

为什么会叫“虎撑”呢?因为它最早是用来“撑虎”的!这源自一段民间传说: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山中采药时,被一只老虎拦住,本以为会命丧虎口,但奇怪的是老虎并未向他扑来,反而张开大嘴蹲在地上,满眼忧伤地注视着他,似乎是在乞求什么。就在这只老虎不断摆动脑袋的时候,药王发现,原来,一块动物骨头扎在了老虎喉咙上。他想替老虎除去这块骨头,却又害怕它忽然闭嘴,咬断自己的胳膊。情急之下想到一个办法——用扁担上的铜环撑开虎口。就这样,骨头被顺利地拔了出来。

从此以后,铜环以铃铛的造型,成为采药及游医的标志,寓意药王弟子医术超群,并得名“虎撑”。游医只需把食指、中指、无名指伸进虎撑中间的大孔,大拇指轻轻一托,弯起手臂,摇动虎撑,环里的圆珠碰撞环壁,就能发出一连串的铃声。郎中随走随摇,人们听到铃声就知道卖药行医的来了,有病待医的患者就会从家中出来请其诊治。当然,虎撑在使用时也有很多规矩:据说,放在胸前,说明医术平平;与肩齐平,则医术较高;举过头顶,就代表医术高明了。还有一条禁忌——经过药铺门口时不能摇铃,因为药铺里一般都会供奉药王孙思邈的牌位,此时摇动虎撑,有藐视药王之嫌,药铺伙计可上前没收虎撑,并要求游医上香赔礼。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