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鼓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7年第06期


小时候家在弄堂里,偶尔会听到江湖艺人在巷子口“唱道情”。节目简单至极,只是一个人,一支渔鼓,一副竹简板,不紧不慢地说唱一些老戏文。幼时只觉得枯燥乏味,但他那件奇特的乐器和“吉彭吉彭吉吉彭”的声音,却深深烙进了我的童年记忆。
渔鼓,又叫道情筒,说是乐器,其实就是一支三四节长的竹筒,中间都贯通了,在一端蒙上一层薄薄的牛羊皮、鱼皮或猪膀胱膜,绷紧。用手指叩击皮革,“彭彭”的声响,经过竹筒的回荡,变得沉闷敦厚,韵味十足。竹简板呢,就像两支竹片组成的一个超大号的镊子,夹击的时候,发出“吉吉”的清脆声音。
这可能是世界上最草根的乐器了吧,取材低廉,乡土气息十足。长大后查阅资料,才知道它的来历很不简单。道情,源于唐代道教的经韵,宋代吸收了词牌、曲牌,衍变为道士在民间布道、化缘时唱的道歌。轻便的渔鼓、简板,便被随身携带,用来伴奏。再后来,道情被走南闯北的江湖艺人用来卖艺。说唱的题材,多半是升仙道化、修贤劝善之类。
我惊异于道情的历史,同时被道情艺人感动。他们的乐器如此简陋,却能演绎出如此沉稳平和的节奏;他们的生计本已艰辛,却日复一日地在市井乡闾传唱美与善的声音。可惜,如今空寂的巷子里已很难再听到道情。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