羹汤之辨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7年第01期 作者: 格利高里 

标签: 古代生活   食锦谈   

春秋时礼崩乐坏,百家争鸣。思想家们为了向国君兜售思想产品,就像求职者转场参加招聘会般,四处投简历,常仆仆行路,周游天下。有一天,孔子离开鲁国,向东游历。他发现路旁有两个小孩,正在激烈辩论,争得面红耳赤。孔夫子凑上前问:“小孩子,你们在辩论什么呀?”其中一位率尔回答:“我们在辩论太阳和地球的距离。我认为,日出时近,正午时远。”另一个孩子接话:“不对!是正午时近,日出时远。”“日出时太阳和车轮一般大,正午的太阳只有盘盂大小,难道不是近者大远者小吗?”“你说的不对。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两小儿停下争论,让孔子裁决。这可难住了孔子,他也说不好。小孩子就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无所不知呀!”

这篇隽永的寓言,收录在《列子·汤问》里,其中的“汤”不是今天的“菜汤”,而指的是热水。从沸水到菜汤,“汤”的含义缘何发生了巨变呢?

五味调和羹

理清“汤”意变迁,首先要考察“羹”与“汤”的关系。羹汤常常并称,含义纠缠不清。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这样考证:“汤即羹之别名也。羹之为名,雅而近古;不曰羹而曰汤者,虑人古雅其名,而即郑重其实,似专为宴客而设者。”羹专用于宾客,汤是随意的俗词,羹汤同物异名,真是这样吗?

楚汉战争后期,项羽和刘邦在广武山对峙。项羽眼见着形势愈加不利,就把刘邦的爸爸太公绑到军前,威胁刘邦:快快投降,否则烹了你爹。刘邦回答:咱俩是结拜兄弟,我爸爸就是你爸爸。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责任编辑 / 杜聪  图片编辑 / 朱浩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