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膳 人生不可无汤食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7年第01期 作者: 彭霖倩 

标签: 古代生活   食锦谈   

水自天上而来,物由大地所生,合于一锅,五味调和,就是聚天地精华于一体。煲汤就是煲人生。暖胃,暖人心。

如果你穿越到古代,看到一个人把带苔藓的石子儿放进山泉水里煮着喝,可千万别当他是神经病,人家可是在煮一道美味的汤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这是唐代诗人韦应物所写。无独有偶,往后几百年,南宋林洪也在《山家清供》里提到了石头汤,说“味甘于螺,隐然有泉石之气”。想来文人素来性好风雅之事,他们研究出了这种石头汤也不奇怪了。

饭之在喉,非汤不下
“吃饭必喝汤”的习惯,在中国十分普及。图为一锅温热鲜香的红枣莲子鸡蛋汤,丰富的食材和腾腾的热气,让人食指大动(供图/视觉中国)。
清代《太平欢乐图册》中所画的“卖糖汤”,小贩揭开盖子,不用叫卖,糖汤香甜的味道就让小孩子找来了(供图/故宫博物院)。汤,老少皆宜,南北方都爱,真是中国人的大众食品。

煲汤的奥秘

说起汤膳,在新石器时期,汤膳已经出现在古人的餐桌上了。在距今七千年前的河姆渡遗址,人们发掘出好些泥制灰陶绳纹釜,釜底残留着液体的痕迹。据专家推测,绳纹釜是河姆渡先民最主要的炊具。他们在釜里灌上水,放好切成块儿的鱼,架在火上。不多时,一釜鲜香的鱼汤就做好了。

等到殷商时,汤膳借着伊尹登上了大雅之堂。伊尹辅佐商汤起兵灭夏,是殷商的股肱之臣。他还是厨艺大师,尤精煲汤。《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商汤向伊尹请教治国之道,伊尹说,治国就像煲汤,汤的根本在于水。而酸甜苦辣咸与水、木材相互配合,决定了汤的味道。疾徐不同的火势,可以除去腥膻。五味用多用少,先用后用,都要根据食材将调料“和”在一起,调合好并把握“度”。至于汤在鼎中的变化,那就十分精微,只可意会,不能言传。

古人认为,水自天上而来,而肉、谷物和菜肴均为大地所生,煲汤就是聚天地精华于一鼎。只有五味调和,把握火候适宜,才能烹制出鲜美的汤。由此,思想家将煲汤推而广之,用以说明国家诸多要素间的协调;而哲学家则联系到天人合一、阴阳相合的道理。煲汤,就成为“和”的最好比喻物。

责任编辑 / 杜聪  图片编辑 / 朱浩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