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乳到醍醐 营养与美味的进化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7年第01期 作者: 寒天 

标签: 食锦谈   

亚洲人体质特殊,不少人都有过有乳糖不耐受的情况,尤其是在少年儿童时期。但乳制品并未因此被打入冷宫,它的营养有目共睹。今人对它爱得无以复加,戏言“芝士就是力量”,当然,芝士——西方的cheese与中国的奶酪并不是一种东西。而古人更是将其捧得很高,乳制品中精品的精品“醍醐”,甚至被比喻为最高智慧、一乘教义,“醍醐灌顶”可点拨人生,也可养生治病。

对于现代人来说,牛奶是再常见不过的饮品,小的时候总被大人哄着喝,有说喝了能长高的,还有说喝了能变白的。说到早餐的固定搭配,也总少不了牛奶面包和豆浆油条,两相比较,前者往往被冠以“西式”的称号。但其实古代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了乳制品在食疗方面的功效,可以说,古代中国对乳制品的开发源远流长。

乳糖不耐受的福音:酸奶
相信很多人对它再熟悉不过了——酸奶。乳酸菌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乳糖酶,可帮助乳糖不耐症者消化乳糖,因而不会出现直接饮用动物乳导致腹泻的情况。此外乳酸菌可维持肠道内菌群的平衡,能够促进铁和维生素D的吸收。当然,或许对于很多人来说,喝酸奶仅仅是爱它的口感与味道。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陈超

牛乳可治病?

唐代李亢撰写的《独异志》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唐朝贞观年间,太宗痢疾缠身,太医屡治不效,只得下诏求医。巧的是,有一名叫张宝藏的小官也曾患痢疾,后用牛乳煎荜茇饮服,很快痊愈。于是他应诏自荐,向太宗进献单方:牛乳半斤,荜茇三钱,同煎减半,空腹顿服。太宗服后,药到病除,于是下令封张宝藏为五品官。

故事的真实性暂且不论,张宝藏进献的药方的确有其依据。中医认为,牛奶性凉,有补益虚损,润大肠、治气痢的功效,而荜茇味辛,大热,可温中暖胃,多用来治疗呕吐泄泻,胃寒腹痛。唐代刘禹锡《传信方》、宋代《苏沈良方》、明代《景岳全书》等医书中均记载了这则单方,李时珍认为此方“一寒一热,能和阴阳”,现代药理学发现,荜茇所含挥发性油有较强的抑制痢疾杆菌的作用,而牛奶能润大肠,则有利于肠内毒素的排除。

可不要以为直到唐代古人才明白牛羊乳的好处,汉代马王堆医书《十问》中就记载,“饮走兽泉英,可以却老复壮”,这里的“走兽泉英”就是指牛羊乳。《魏书·阉官传》记载,高平人王琚活了九十岁,因“常饮牛乳,色如处子”,这当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但也说明当时人们已了解到常饮牛奶有益健康。

责任编辑 / 黄鑫  图片编辑 / 朱浩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