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什么体质?
标签: 食锦谈

中医认为,理想的体质应当是阴阳平和,形神合一,人与自然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人是天地的产物,所以阴阳五行的自然哲学同样适用于人体,这也为食疗养生创造了理论基础。供图/视觉中国
苏轼之殇
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夏天,一位老人从海南一路舟船劳顿来到了江苏,打算在这里养老。不料此地天气酷热更甚于海南,老人不幸中暑。老人对医学素有研究,因此在病中坚持给自己用药膳治疗。但是不幸医药罔效,两个月后老人就离世了。这位老人就是苏轼。
后人研究了苏轼生前两个月的病历和用药情况,发现苏轼很可能死于药不对症。中暑者,当务之急应当是清暑解热,而苏轼用药却偏好温补,一味食用黄芪粥和人参、茯苓等补气药物,最终导致“邪气内郁”,回天乏术。那么,熟谙医道的苏轼为什么会开错药呢?
很可能源于他的体质。苏轼先天体质较弱,自言“早衰多病”,加上成年后一连串的贬谪颠沛之苦,出现了肾气不固,未老先衰的迹象。在他的诗文中,就有很多这样的描写:“龙钟三十九,劳生已强半”,“霜发秋蓬乱”。四十岁左右就已经两鬓斑白,牙齿摇动。在《传神记》里,苏轼自述面貌,是颧骨高耸、两颊清瘦。综合种种因素,可以推测苏轼为虚性体质,而且是阴阳两虚,确宜补益。这就难怪苏轼热衷于温补了,这应当是他几十年来饮食用药形成的习惯。不过,中暑时,身体被暑热邪气所伤,宜当养阴,忌用温补。苏轼没有根据体质的变化及时调整药方,最终酿成了悲剧。
由此可见,认清自己的体质是多么的重要。体质有虚实寒热之分,而食物、药物也有寒热温凉之别。饮食搭配不当,有害无益。清代名医徐大椿的《医学源流论·病同人异论》论道:“天下有同此一病,同治此则效,治彼则不效,且不唯无效而反有大害者,何也?则以病同而人异也。”同样一种疾病,针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治法。这体现了中医的优胜之处:西医着重在“辨病”,着眼于疾病的研究和治疗;而中医讲究“辨证”,根据各人的体质论治,“因人制宜”,以人为本。
责任编辑 / 陈伟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