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纹:器中器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6年第12期 作者: 贻芥 

标签: 文物故事   文化符号   

青铜古器物从纹样的载体,转而变为纹样的一种,即所谓之“博古纹”,其中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博古纹是瓷绘纹样的“异类”。比如康熙博古纹青花瓷上,以某个器物——或是鼎觚或是瓷瓶——为中心,其它器物如香炉、盆景、青铜器摆放于周围,错落有致,远近有序,疏密得当。色泽鲜艳的青花,令人有明丽之感,却不觉艳俗。博古纹就是指鼎觚、香炉等器物。它们出现在瓷器上,形成了特殊的“器中器”。

博古众态
与常见的青花瓷绘博古纹不同,图为一件清同治年间的粉彩雕瓷博古花卉纹盖罐(供图/FOTOE),其上的博古纹以浮雕的形态出现在瓷器表面,并和花卉草木相搭配。

为何博古有这种含义?为何成为一种纹样出现在瓷器上?又何以兴盛于康熙?

这需要追溯到宋代。随着金石学的肇兴与发展,观摩古器物、共同研究欣赏,成为士大夫之间的风气。宋代画家刘松年的《博古图》,便描绘了这种情景。只见一棵浓密的松树之下,鼎、斝、敦等青铜古器摆放在桌子上,士大夫们凑到跟前,其中一个负手身后,一个作捻须状,有的执器在手,鉴赏入神的神态跃然纸上。值得注意的是,人群中甚至有两名女性。时人对博古之雅好,可见一斑。

大观年间(1107-1110年),艺术家皇帝宋徽宗敕命王黼等臣撰《宣和博古图》,将皇宫宣和殿内所藏839件铜器绘制成图,集宋代出土和流传的铜器之大成。于是,“博古”二字引申出了另外一种含义,即青铜器等古物,到后世又逐渐涵盖盆景、文玩等在内。

责任编辑 / 安洋  图片编辑 / 吴西羽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